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1 20:33
  人口是区域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动。一方面,人口空间结构反映了区域内部各种要素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人口的迁移变动也影响着区域内部经济、社会等各种要素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因此,人口的空间再分配过程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人口空间结构及聚集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区位条件独特,地形条件复杂,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横跨南北两地的省份。区内既有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又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选择陕西省作为对象,研究其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状态,对促进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口空间结构和人口集聚的内涵入手,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陕西省作为实证对象,对其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城市化格局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采用人口集中指数计算总体集聚状态,利用人口集聚度的方法评价陕西省县域人口集聚格局;运用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预测了未来人口聚集方向,并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


陕西省各种地形所占比重

地理单元,区域面积,比例


图6三大地理单元人口比例和区域面积比例依据2006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对97个县级单元的土地面积及人口数进行汇得出各县级单元的人口密度,综合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据定出分级标准:0一250,250一500,50于1000,1000一1500,)1500五种类型,低、较低、中等、较高、高级别,分级结果见表3。表32005年陕西省县域人口密度分级表人人口密度类型型县域单元元低低低韩城市、汉滨区、陈仓区、永寿县、城固县、商州区、淳(((250(65个)))汉阴县、耀州区、周至县、米脂县、吴堡县、洛南县、南勉勉勉县、绥德县、旬邑县、千阳县、紫阳县、子洲县、丹凤县县县、山阳县、旬阳县、佳县、石泉县、宝塔区、白河县、西洛洛洛川县、陇县、.子长县、宁强县、商南县、延川县、清涧皋皋皋县、镇安县、府谷县、平利县、榆阳区、略阳县、横山巴巴巴县、柞水县、延长县、宜君县、靖边县、麟游县、安塞陵陵陵县神木县定边县宜川县志丹县富县甘泉县

空间分布,人口密度,县域,分级图


图72005年陕西省县域人口密度分级图图7知,陕西各地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以上的单位除了汉台区均在关中地区,陕北地区的全部单位,于人口密度低的级别,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口高度集中于渭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河两岸人口密集,成为全省第一密集区。这一区域面积占全比例却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其中兴平市、武功县,人Z和1074.94人/Km,,远高于陕北市辖区。陕南与陕北地区由的地区较少,形成了除市辖区人口密集外,其他县市区密度区,绝大部分县的人口密度150人/Km,。人口密度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呈明显的中间稠密南北稀疏401人/肠2,陕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31人/KmZ,陕北地区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J]. 秦贤宏,虞孝感,段学军,李慧,田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4)
[2]基于空间均衡理念的生产力布局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 禚振坤,陈雯,孙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1)
[3]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 樊杰.  地理学报. 2007(04)
[4]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拟:以上海为例[J]. 吴文钰,马西亚.  现代城市研究. 2006(12)
[5]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 俞路,张善余,韩贵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6]陕西省人口迁移动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杨凤荣.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05)
[7]论人口分布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 包庆德,张燕.  中国人口科学. 2005(S1)
[8]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李粉玲,马交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6)
[9]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  地理研究. 2004(01)
[10]昆明市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J]. 赵波,陈烈,骆华松,武友德.  世界地理研究. 2004(01)

博士论文
[1]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 李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陈楠.山东科技大学 2005
[3]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林国蛟.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陕西省城市化模式及对策研究[D]. 张晓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2]河南省人口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耿旻.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20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620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