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协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5 19:07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主要研究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2006至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湖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至2016年无严重失调地区;(2)湘东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存在向东及向南发展的趋势。(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依然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耦合协调度变化雷达图Fig.1Coupledcoordinationdegreechangeradarmap
协调度处于拮抗阶段,还需要调整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协调发展。3.2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2006—2016年湖南省地市(州)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特征,本文根据年份间隔选取2006,2011和2016年作为代表性年份,通过ArcGIS软件根据耦合协调度分类得到各个地级市(州)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图2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湘东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图中对比发现,2016年长沙与株洲近年来发展趋势较好,长沙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高度协调,其周边城市中株洲市呈现良好协调状态,湘潭地区虽然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良好状态,但是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也会与株洲地区相同,达到良好协调。湘北地区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4地,2006年起岳阳、益阳、常德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互相拮抗,不能协调发展,在2011年时常德、岳阳地区已经达到中度协调状态,进入磨合阶段,到2016年,常德、岳阳、益阳3地已经接近良好协调,未来预计达到更好的协调状态,协调正向的优化与当地政府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与近年来建设环洞庭湖生态圈以及构建大岳阳和常德、益阳城市圈有一定的联系。湘南地区的郴州、永州。郴州是湖南离珠三角最近的城市,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2006—2011年之间郴州和永州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拮抗阶段,至2016年郴州发展为中度协调状态,进入磨合阶段,2016年政府推出房地产去库存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区域人口
坌越先酰?丝谟胪恋胤⒄共恍??。表4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Tab.4Resultsofglob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年份Z检验值Moran’sI年份Z检验值Moran’sI20062.51290.24820220122.04550.23431920072.27960.21725720132.05090.2144220082.29920.22989820141.97560.19106920092.42250.25437620151.82990.18405620101.78680.13584920162.28480.23589620111.78240.1751383.3.2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散点图描绘局部空间相关性,从而说明研究对象的空间集聚特征。如图3所示,2006—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相关性主要集聚在“HH”及“LH”区域,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全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以2016年莫兰散点图为例,第一象限(HH)区域中,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个地区,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集聚水平较高,说明此类地区相互之间人口与土地关联性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明显,在城镇化进程中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二象限中(LH)区域中,主要集中在娄底、郴州、永州、益阳,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之间集聚水平不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第三象限(LL)区域中,主要包括张家界、湘西、怀化、常德、邵阳。说明这些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集聚水平不高,地区发展受限,人口与土地不能协调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不协调统一。第四象限(HL)区域中只有衡阳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衡阳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集聚程度较高,但与其邻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J].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8(10)
[2]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贺三维,邵玺. 经济地理. 2018(01)
[3]厦漳泉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模式研究[J]. 朱玲,肖黎姗,郭青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2)
[4]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 张鹏岩,杨丹,李二玲,李颜颜. 经济地理. 2017(08)
[5]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徐维祥,张凌燕,刘程军,杨蕾,黄明均. 地理科学. 2017(11)
[6]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 王国霞,刘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7)
[7]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8]长江经济带市域人口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刘欢,邓宏兵,谢伟伟. 经济地理. 2017(03)
[9]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施雪莹,刘欢,谭林胶,葛军莲. 经济地理. 2017(02)
[10]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J]. 毕国华,杨庆媛,刘苏. 经济地理. 2017(01)
本文编号:3650837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耦合协调度变化雷达图Fig.1Coupledcoordinationdegreechangeradarmap
协调度处于拮抗阶段,还需要调整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协调发展。3.2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2006—2016年湖南省地市(州)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特征,本文根据年份间隔选取2006,2011和2016年作为代表性年份,通过ArcGIS软件根据耦合协调度分类得到各个地级市(州)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图2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湘东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图中对比发现,2016年长沙与株洲近年来发展趋势较好,长沙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高度协调,其周边城市中株洲市呈现良好协调状态,湘潭地区虽然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良好状态,但是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也会与株洲地区相同,达到良好协调。湘北地区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4地,2006年起岳阳、益阳、常德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互相拮抗,不能协调发展,在2011年时常德、岳阳地区已经达到中度协调状态,进入磨合阶段,到2016年,常德、岳阳、益阳3地已经接近良好协调,未来预计达到更好的协调状态,协调正向的优化与当地政府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与近年来建设环洞庭湖生态圈以及构建大岳阳和常德、益阳城市圈有一定的联系。湘南地区的郴州、永州。郴州是湖南离珠三角最近的城市,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2006—2011年之间郴州和永州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拮抗阶段,至2016年郴州发展为中度协调状态,进入磨合阶段,2016年政府推出房地产去库存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区域人口
坌越先酰?丝谟胪恋胤⒄共恍??。表4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Tab.4Resultsofglob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年份Z检验值Moran’sI年份Z检验值Moran’sI20062.51290.24820220122.04550.23431920072.27960.21725720132.05090.2144220082.29920.22989820141.97560.19106920092.42250.25437620151.82990.18405620101.78680.13584920162.28480.23589620111.78240.1751383.3.2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散点图描绘局部空间相关性,从而说明研究对象的空间集聚特征。如图3所示,2006—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相关性主要集聚在“HH”及“LH”区域,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全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以2016年莫兰散点图为例,第一象限(HH)区域中,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个地区,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集聚水平较高,说明此类地区相互之间人口与土地关联性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明显,在城镇化进程中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二象限中(LH)区域中,主要集中在娄底、郴州、永州、益阳,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之间集聚水平不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第三象限(LL)区域中,主要包括张家界、湘西、怀化、常德、邵阳。说明这些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集聚水平不高,地区发展受限,人口与土地不能协调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不协调统一。第四象限(HL)区域中只有衡阳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衡阳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集聚程度较高,但与其邻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J].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8(10)
[2]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贺三维,邵玺. 经济地理. 2018(01)
[3]厦漳泉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模式研究[J]. 朱玲,肖黎姗,郭青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2)
[4]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 张鹏岩,杨丹,李二玲,李颜颜. 经济地理. 2017(08)
[5]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徐维祥,张凌燕,刘程军,杨蕾,黄明均. 地理科学. 2017(11)
[6]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 王国霞,刘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7)
[7]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8]长江经济带市域人口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刘欢,邓宏兵,谢伟伟. 经济地理. 2017(03)
[9]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施雪莹,刘欢,谭林胶,葛军莲. 经济地理. 2017(02)
[10]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J]. 毕国华,杨庆媛,刘苏. 经济地理. 2017(01)
本文编号:365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65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