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本文关键词:统筹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向和流动性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定挑战。文章借鉴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推拉模型的相关理论,对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论证,提出可针对不同人群,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原籍吸附、就近消化、落户沉淀、稳定居住"的路径,使其总量平稳递减、流向合理有序、服务可及均等、社会融合顺畅。最后,从构建框架、完善制度、均等服务、建立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畅通从迁徙到落户通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融入等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融入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①,我国2010年流动人口为2.21亿,较2000年净增1个亿,平均每年净增1000万。大规模人口流动对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区域差距普遍存在的背景下,也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伟,傅勇;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流动模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强;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蔡荣生,赵亚平,吴克禄;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杨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商业研究;2003年12期
4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4期
5 徐幼民,漆玲琼;农业税的性质及其经济后果[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6 沈晓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产出效率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王秀芝;尹继东;;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8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9 刘继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变动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10 李劲松;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问题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项朝阳;;发展打工经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郭朝晖;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成因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熊吉峰;转轨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3 崔元锋;武汉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农民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文峰;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D];四川大学;2004年
5 栗建华;我国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SD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王志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8 陈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本军;“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雷玉明;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聿;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孙钰霞;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韩玉堂;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项朝阳;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建军;教育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D];湖南大学;2003年
6 杜明义;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的成因、绩效与改善[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捷;江津市城镇化道路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龙;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孙金洲;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李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李健英;;户籍制度在转轨时期的特点及其路径依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年04期
4 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5 黄仁宗;城镇化抑或迁徙自由——反思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求实;2002年05期
6 朱忠文;王红梅;;从“民工荒”看未来若干年农村劳动力的供求[J];统计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刘建民,钟作勇;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J];统计与预测;2003年03期
2 李建璋;;流动人口别样的生存方式[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年01期
3 李文耀;;实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一基三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3期
4 黄公元;经济流动人口对我国人口控制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5 高振民;城市类型与外出流动人口的特征[J];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03期
6 曾艳红;武汉市与其它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04期
7 何金定;从几个大城市看我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影响及对策[J];南方人口;1998年03期
8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通知[J];浙江政报;2001年34期
9 张春林,王世福;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新机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9期
10 谌新民,吴森富;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郑利;;西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3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4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5 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通讯员 杨立强 特约记者 钱宪庚;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郑宏元;凉州区人口计生局多措并举温暖返乡人[N];武威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刘新华;阿克陶县多措提升城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苏报;2009年
9 陈楠半;临夏市城南办五措并举服务流动人口[N];民族日报;2009年
10 柴振国;十一团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N];兵团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9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10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开大学;2008年
7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统筹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6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