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国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7 08:35
采用了8个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家庭视角对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从长期居住打算、社会保障、社会认同、家庭迁移、户口迁移等方面构建家庭城市定居意愿指数(FSI),研究发现:武汉、无锡、苏州、西安的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较高,上海处于中间水平,而泉州、长沙和咸阳的流动人口的家庭城市定居意愿较低。采用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家庭因素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呈现所在城市越有利于对其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发展,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则越强烈的特征。最后,提出创建"家庭友好型"的城乡发展新秩序,实现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和发展,提升人口城市化质量。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实证分析
2.1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状况
2.1.1 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不同维度分析
2.1.2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差异比较
2.1.3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与农村的关系分析
2.2 基于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2.1 总体分析
2.2.2 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存在城市适宜性差异
3.2 代际团聚和家庭照顾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定居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中国开发区流动人口集聚与再流动研究[J]. 王兴平,谢亚,陈宏胜,夏菁.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2)
[2]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J]. 湛东升,张文忠,党云晓,戚伟,刘倩倩.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0)
[3]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J]. 赵方,袁超文. 经济学(季刊). 2017(04)
[4]“理性”与“感性”之间:上海流动人口迁居意愿研究[J].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李志刚.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7)
[5]家庭式迁移的流动人口住房状况[J]. 冯长春,李天娇,曹广忠,沈昊婧. 地理研究. 2017(04)
[6]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J]. 张勇,冯健. 人文地理. 2016(06)
[7]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离散化及其应对策略初探[J]. 王兴平. 城市规划. 2016(12)
[8]“城市户口”还是土地保障:流动人口户籍改革意愿研究[J]. 王瑞民,陶然. 人口与发展. 2016(04)
[9]家庭视角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居决策特征与机制——基于武汉的调研[J]. 罗震东,夏璐,耿磊. 城市规划. 2016(07)
[10]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梁土坤. 人口与社会. 2016(02)
本文编号:3719591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实证分析
2.1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状况
2.1.1 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不同维度分析
2.1.2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差异比较
2.1.3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与农村的关系分析
2.2 基于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2.1 总体分析
2.2.2 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存在城市适宜性差异
3.2 代际团聚和家庭照顾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定居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中国开发区流动人口集聚与再流动研究[J]. 王兴平,谢亚,陈宏胜,夏菁.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2)
[2]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J]. 湛东升,张文忠,党云晓,戚伟,刘倩倩.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0)
[3]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J]. 赵方,袁超文. 经济学(季刊). 2017(04)
[4]“理性”与“感性”之间:上海流动人口迁居意愿研究[J].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李志刚.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7)
[5]家庭式迁移的流动人口住房状况[J]. 冯长春,李天娇,曹广忠,沈昊婧. 地理研究. 2017(04)
[6]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J]. 张勇,冯健. 人文地理. 2016(06)
[7]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离散化及其应对策略初探[J]. 王兴平. 城市规划. 2016(12)
[8]“城市户口”还是土地保障:流动人口户籍改革意愿研究[J]. 王瑞民,陶然. 人口与发展. 2016(04)
[9]家庭视角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居决策特征与机制——基于武汉的调研[J]. 罗震东,夏璐,耿磊. 城市规划. 2016(07)
[10]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梁土坤. 人口与社会. 2016(02)
本文编号:3719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71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