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19 23:06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程度和趋势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学术界称之为"迁移谜题"。国内学者们大多数更倾向于认为人口迁移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并因此可以促进地区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这样认为,单就劳动力投入要素来说,他们认为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将最终导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是缩小。本文基于人口迁移提出了一个对人均产出进行剥离的分析框架,考察在去掉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前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产出及总产出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差距以及三大地带间增长差距的变化。结论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显著地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三大地带间差距、以及中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只有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因为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显著地缩小了。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人口迁移 地区差距 经济增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编号:70973092) 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研究”(编号:G2012005B)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省级地区为单位的经济体增长差距逐渐扩大[1],一部分外生的经济变量总是能够不同程度地引导经济按照自身的收敛机制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形成产生影响,并最终以东、中、西部经济俱乐部的形式构成地区差距的基本布局[2]。在这些外生的经济变量中,人口迁移对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2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3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4 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年06期

5 杨云彦;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J];人口研究;1999年05期

6 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年04期

7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年08期

8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9 沈坤荣;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葛和平;曹家和;;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R&D)投资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5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6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7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8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洪功翔;丁媛;;安徽国有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项松林;赵曙东;;开放型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估计与比较——对FDI作用的反思[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宇川;;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人力资本门槛与教育经费投入[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2 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3 梁宇峰;资本流动与东西部差距[J];上海经济研究;1997年11期

4 盛仕斌;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J];经济学家;1998年02期

5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6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7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8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9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10 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逯进;闵正良;;青岛市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8年04期

3 马侠;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及今后的展望[J];人口与经济;1987年02期

4 蔡f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06期

5 王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召开“中国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学术讨论会[J];人口研究;1988年01期

6 穆光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J];人口学刊;1994年03期

7 范力达;省际间人口迁移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1995年03期

8 邓文胜;我国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0年09期

9 张跃东;历史上陕甘宁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J];人口研究;1992年06期

10 杨有社,,李树茁;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J];人口学刊;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ane Golleya;Rod Tyersb;;中印两国的预期经济增长:人口转型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3 周鸿;;广西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沈建法;王桂新;;人口迁移的户口效应:广东省户口移民与非户口移民的比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伟;吴志强;邓雪nr;;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的制度分析与城乡关系转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检验[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景楠;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波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吴云龙;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兰学莉;农村土地流传在人口乡—城转移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任丽霞;埃及人口迁移研究(1952年—2011年)[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文基;人口增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胡振球;社会关系网络视野下的人口迁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80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