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和人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低生育率和长寿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育率、死亡率的重大转变,刻画我国人口转变的主要特征,讨论我国未来人口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所经历的迅速而重大的人口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实践创造出伟大的模式。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为世界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口转变必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波澜壮阔的一页。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口转变 低生育水平 长寿社会 人口老龄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未来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06JJD840016) “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理论研究”(05JJD840146)成果之一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人口学上,按照目前中国的平均世代间隔,30年也就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然而,就是在这短暂的一代人时间,中国经历了最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迅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的历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2 王燕,黄玫;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3 陈卫;“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的动态关系:中国省级数据再考察[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4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5 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6 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7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8 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1996年05期
9 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J];人口研究;2007年04期
10 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任强;高龄老人1910-1969年间出生子女性别比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兵;生育行动的结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王慧,庞树桂,郭耘,刘香,邢永琴,刘学纪,刘新荣;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4年01期
4 马跃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初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2期
5 张继红;;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06年01期
6 王艳萍,梁娟,吴艳乔,朱军,缪蕾,周光萱,代礼;我国住院分娩婴儿的出生性别比分析[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梁娟,王艳萍,缪蕾,朱军,周光萱,吴艳乔;四川省住院分娩婴儿出生性别比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01年03期
8 阎小培;信息产业与世界城市体系[J];经济地理;1995年03期
9 陈健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降低婴儿死亡率[J];经济评论;2006年01期
10 杜本峰;;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晓瑛;宋新明;任强;纪颖;郭艳玲;;中国老年健康与卫生资源区域规划[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介城;虞一萍;魏立莹;仇剑莹;;中国成人智力量表[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单艺斌;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2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李冬;生育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6 汪锋;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1978-2005[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伟;论中国的人口管理与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雅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禹华月;湖南省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胡书芝;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与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许闹;对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冯慧芬;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唐应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茅倬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金永花;韩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于洪洋;中国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晓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J];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2 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俊奎;论传统家庭对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欧阳晓明,周宏;苏南文化变迁中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新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5 范翠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7 彭希哲,黄娟;试论经济发展在中国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作用[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8 李涌平;婴儿性别比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普查的结果和所反映的现实[J];人口与经济;1993年04期
9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带有男孩偏好文化传播的人口模型[J];人口与经济;1999年S1期
10 闭健辉;对贫困地区农村性别偏好的经济学分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光;苏南模式与人口转变[J];人口与经济;1992年04期
2 刘传江;西方人口转变的描述与解释[J];国外财经;2000年01期
3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4 夏怡然;当代台湾人口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2期
5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6 穆光宗,陈卫;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J];开放时代;2001年01期
7 梁宏;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8 李通屏;中国人口转变与未来市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田雪原;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口转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03期
10 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J];人口学刊;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德仓;孙莹;;浅析跨省域的农业人口联姻流动——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成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成就、挑战及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检验[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葛冬梅;;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发展[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6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7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8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民生 乐嘉春;四次人口波峰拍打中国经济三大敏感部位[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记者 李婷;抓住人口转变机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记者 马海涛;抓住人口转变战略机遇期 迎接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记者 吴轶群邋实习生 蒋丽丽;“宣卷”唱计生入眼入耳入心[N];嘉兴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金城;“人口红利”的下一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穆光宗;人口红利及其开发利用[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翟振武 武晓萍;中国人口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10 原正军;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N];中国财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6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8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邱国盛;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艳蓉;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朱峰;台湾生育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晓棠;我国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豆建春;制度安排与人口生产:短缺还是过剩[D];西北大学;2012年
7 任路江;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10 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0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49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