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7-07-04 07:14

  本文关键词: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昼夜人口 人口空间化 空间耦合类型 北京


【摘要】: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昼夜差异是配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区分昼夜的人口统计数据,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极为薄弱。本文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媒介,构建基于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时空行为特征的城市"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关系模型和基于差异化面积权重的城市人口空间化模型,旨在以格网为单元来估算城市昼夜人口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估算了海淀区的昼夜人口规模,分析了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相对于夜晚人口具有更广泛的分布范围,并具有更显著的集聚特征。②城市昼夜人口表现为多种空间耦合关系,包括"三明治"模式、"镶嵌"模式、"辐合"模式、"单体"模式等。③城市路网的昼夜利用与人口的昼夜分布有较高的相关性,白天人口分布对路网扩张有显著影响。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诸多因素,例如"旧住宅区"的分布、产业新区的建设、城乡发展差异等,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城市昼夜人口 人口空间化 空间耦合类型 北京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K07B02-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32B0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74)~~
【分类号】:C924.24
【正文快照】: 1引言人口地域分布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1],昼夜是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时间尺度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到城市自组织系统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种功能区,而发生在不同功能区的通勤、消费、休闲等行为形成了城市人口昼夜空间分布的差异。在当今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丁成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3 郭秀云;;风险社会理论与城市公共安全——基于人口流迁与社会融合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11期

4 孟斌,王劲峰;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5 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王煜;李程;曾波;何宇华;刘锦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6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7 叶宇;刘高焕;冯险峰;;人口数据空间化表达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8 张子民;周英;李琦;林俞先;;城市局域动态人口估算方法与模拟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匡文慧;杜国明;;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赵晔琴;;国外大都市“白天人口”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人口;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魏文薪;潘军;邢立新;;遥感数据与化探数据尺度转换及融合应用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4 高惠君;廖佳;郭达志;;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关键问题[J];测绘工程;2009年03期

5 吴桂平;曾永年;邹滨;齐庆超;杨松;;基于GIS的区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6 陈振光;解永庆;;中国沿海省份大城市紧凑程度测算方法与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1期

7 丁成日;宋彦;张扬;;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支持:方案规划应用实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8 丁成日;;方案规划: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工具[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9 曹广忠;徐子芝;;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10 丁成日,宋彦,黄艳;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规模和空间形态[J];城市规划;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昭兵;杨永春;;基于对比平原城市的山地城市用地标准讨论[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蒋立军;分区标准化方法在遥感找矿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芳;新疆奇台绿洲土壤碱化特征及遥感监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邓向瑞;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覃文忠;地理加权回归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勇;城市增长与景观变化的多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彭晚霞;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翔;株洲市土地覆盖遥感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洋;面向对象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伍漫春;绿洲区域尺度水盐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乾;森林植被信息提取的尺度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7 王凌云;大型超市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高占慧;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叶春;ASTER与ETM+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廖一兰;社会经济数据尺度转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尹连旺,李京;GIS中基本要素的无级比例尺数据处理技术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3 顾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5 金君,印洁,李成名,林宗坚;人口密度推求的技术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05期

6 季民,靳奉祥,李云岭,张连蓬;海洋渔业专题属性数据多尺度综合与表达[J];测绘通报;2004年06期

7 金君,李成名,印洁,林宗坚;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03年03期

8 郑思齐;曹洋;;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9 孟庆艳;徐浩澜;;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概念模型[J];城市公共交通;2007年08期

10 丁军;;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问题;199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团生;通勤者出行行为特征与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盛宇;中小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康雯琴;市中心区白天人口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晓霞;地理格网参照下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库;;对北京市海淀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2 刘彦;;开展“国策关怀”计划 全力构建和谐计生[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10期

3 匡文慧;杜国明;;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以科技为先导 以品牌树形象 创人口生育文化特色[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05期

5 黄耀欢;杨小唤;刘业森;;人口区划及其在人口空间化中的GIS分析应用——以山东省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6 梁昊光;张燕;;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安全[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刘江;张舵;;北京:如何守住1600万人口底线?[J];人民文摘;2006年05期

8 吕娟;;“猪宝宝”启动人口高峰[J];法律与生活;2007年08期

9 张来成;;京华人普涌春潮[J];数据;2010年03期

10 曹磊;;北京市“两带”人口发展与布局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杜午禄;;改革开放30年促使北京人口发展呈现六大巨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侯亚非;尹德挺;;北京市外来人口特征变化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刘正广;牛叔文;;人口空间分布的三维表现方法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卫;;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王树新;;北京市积极健康的老龄化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立[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张红;杨小唤;王新生;余瑞林;;荆江分洪区人口分布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苑雅玲;;人口发展与首都建设——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人口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萍;;关于北京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式改革的思考[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汪辉邋通讯员 田景川;郑州流动人口超百万[N];郑州日报;2007年

2 王洪星 杨茉;打造文化精品 传播生育文明[N];中国人口报;2008年

3 通讯员 秦楠;海淀居民近半数读过大学[N];北京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李婷 特约记者 杨茉;信息互动 服务牵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海淀人口计生委;改革创新促发展 与时俱进谱新篇[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通讯员 杨茉 特约记者 胡强强 本报记者 曾英;无限延伸服务触角[N];中国人口报;2003年

7 记者 李婷;新农村建设“高看”计生网络[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敖文茹 刘文慧 李婷;引来春风暖人间[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中心城市规划过于保守 2020年北京人口将超2000万[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王思海;20年后4000万男青年恐“落单”[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景楠;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邢杰;北京市居住地与工作地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黄福伟;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及合理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真;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与人口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亮;不同地理空间数据条件下人口信息空间化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8年

6 卢成芳;基于GIS的鄱阳湖区人口数据空间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学洲;基于GIS的人口空间统计分析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雅雯;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冯乐;北京市经济人口容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李若雯;北京零售商业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16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516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