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化 流动人口 空间情境化 居住空间 类型学
【摘要】:与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场域与这两个得到相对较多关注的议题相比,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之获得和建构这一主题具有新意。我们可用"空间情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将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获得并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过程,分解为七个亚类的空间获得模式,它们分别是主流模式的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以及辅助模式中的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对此进行理论阐释,可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的结合,塑造了流动人口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事实。
【作者单位】: 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人口 空间情境化 居住空间 类型学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中日城市社区公共性培育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福冈为例”(2014ESH00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模式和社会控制对策研究”(06Aa SH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C92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空间情境化视角下的居住空间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的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关注焦点,就是城市化和与之相伴随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这一重大社会事实;这从翻阅各主要社会科学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目录可以得到印证[1][2][3][4][5]。对研究文献的进一步探视可以发现,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孙中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特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任焰;潘毅;;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J];开放时代;2006年03期
5 邓智平;黄卓宁;;融入城市的仪式——麦当劳消费对青年民工的意义[J];青年探索;2006年05期
6 王汉生;杨圣敏;;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二[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7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5期
8 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年05期
9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10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顾辉;汪璇;;工厂政体下的农民工生存境遇——劳动过程视角下的当代新工人阶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陈小娟;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范丽娟;;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范丽娟;;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城市创业——以电视剧《都市外乡人》女主角为个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杨风寿;;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8 朱业乾,邵同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支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曹洋;;北京外来人口转移流动的机制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宗成峰;张大勇;周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丁未;田阡;;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与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研究——以深圳石厦村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张云武;;当代城市居民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光甫;;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现代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苏振芳;林俊荣;;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郝柱;农民工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经q,
本文编号:527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52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