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关联耦合的空间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5:22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关联耦合的空间格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 经济 关联耦合 县域尺度 河南省


【摘要】:人口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同时区域人口变化与经济变化具有辩证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倍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省126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中度指数、重心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ESDA和耦合协调指数等方法探讨了2001-2014年河南省县域尺度上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关系变化,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县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人口地理集中度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而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大体上和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一致。河南省县域尺度上人口和经济发展联动性不强,不均衡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2)人口重心在研究时间段内呈斜“?”型变化,经济重心在研究时间段内呈“?”型变化,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最终偏移方向一致,都是向西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距离的变化大于人口重心距离的变化,说明经济重心距离的变化弹性高于人口重心距离的变化的弹性;对于空间重叠性,整体上2001年-2014年间人口与经济重叠性降低,二者重心趋于分散,空间一致性变化较为明显,2001-2014年其空间一致性下降,二者出现相背分离,且有扩大的趋势。(3)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在时间序列上的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值较小,且主要分布在低相关范围,两者具有较弱的响应关系;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趋同作用的县域数量略大于趋反作用的县域数量,呈正相关的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中部周边及西南地区,呈负相关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截面pearson结果显示2001、2005、2010和2014年人口-经济集聚指标上关联性在增强,四年回归结果表明县域尺度上的经济地理集中度对人口地理集中度是正相关作用,且经济地理集中度对人口地理集中度的影响最终减小。(4)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与经济都存在较弱的空间正相关,人口集聚态势逐渐减弱,而经济集聚态势逐渐增强,大部分县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都呈“L-L型”,均集中分布在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脉一带及南部大别山山脉一带,且有连带成片现象;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结果可知河南省县域尺度上的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空间相关关系并不明显,LISA结果显示相关程度较低的“L-L型”分布较广,同样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和大别山山脉一带。(5)耦合指数显示,整体上河南省分县市耦合指数程度大致呈上升态势,较高及中等耦合指数区域单元明显增多,高耦合指数及较高耦合指数区域以郑州为中心周边县市集中为主,低耦合及较低耦合指数区域以豫东南黄淮四县市集中分布。豫西北部分区域上升程度较高,豫东南部分区域耦合指数在上升的过程中有回落的态势。整体上河南省126个县域相对协调度极不平衡,低协调度与高协调度在数量上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高水平协调与较高水平协调型城市较少,且呈点状分布,低水平协调与较低水平县域数量较多,将各个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协调城市环型包围。此外,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政策向经济发展洼地合理倾斜;加强受地理环境限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增长极要进一步做好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人口 经济 关联耦合 县域尺度 河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2-13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3-17
  • 1.4.1 研究方法13-16
  • 1.4.2 数据来源16-17
  • 1.5 技术路线17-19
  • 2 文献综述19-25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19-20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20-22
  • 2.3 文献述评22-25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5-29
  • 3.1 相关概念25-27
  • 3.1.1 空间与空间分布25
  • 3.1.2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25-26
  • 3.1.3 耦合与协调26-27
  • 3.2 理论基础27-29
  • 3.2.1 协同理论27
  • 3.2.2 区位与区位理论27-28
  • 3.2.3 区域发展理论28-29
  • 4 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结构的演变29-39
  • 4.1 人口、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29-35
  • 4.1.1 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29-32
  • 4.1.2 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32-35
  • 4.2 人口、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对比分析35-39
  • 5 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关联性分析39-56
  • 5.1 基于重心的人口-经济空间关联动态变化39-43
  • 5.1.1 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及特点40-42
  • 5.1.2 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关联性分析42-43
  • 5.2 基于人口-经济集聚指标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43-48
  • 5.2.1 基于人口-经济集聚指标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43-46
  • 5.2.2 基于人口-经济集聚指标截面数据相关性分析46-48
  • 5.3 人口-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48-56
  • 5.3.1 基于人口、经济集聚指标单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48-52
  • 5.3.2 基于人口-经济集聚指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52-56
  • 6 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分析56-66
  • 6.1 人口-经济耦合空间格局演变及关联性分析56-62
  • 6.1.1 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格局演变56-58
  • 6.1.2 人口-经济集聚耦合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58-62
  • 6.2 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及空间格局62-66
  • 7 结论与展望66-70
  • 7.1 结论与建议66-68
  • 7.2 研究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小华,魏晓宁;对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03期

2 赵春明;山西省主要农作物产业集中度及产业布局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大庆市统计局课题组;宋彦超;赵树民;庞彩芹;宋立龙;刘俊峰;谢雪荣;;关于大庆工业产业集中度问题的调查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8期

5 于子媛;;中国轿车市场集中度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福君;安甜甜;;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对策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仲伟周;郭彬;彭晖;;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陈利锋;范红忠;;日本遗失的十年:集中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日本城镇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张亘稼;市场集中度统计分析初探[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余小华,魏晓宁;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强;;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规模对绩效的影响[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新春;;平板玻璃行业合理集中度探讨[A];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获宝;张骏飞;;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纳丽;郑广芬;任少云;许建秋;;宁夏春、夏、秋季干旱与降水集中期及集中度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唐晓华;赵丰义;张丹宁;;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与研发强度的内生性升级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阴国恩;陈燕丽;;青少年课外阅读广泛度和集中度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李嵩;高庆九;王冀;苏丽欣;;吉林省降雪期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8 戴廷仁;陆忠艳;;近46年辽宁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王纪军;裴铁t,

本文编号:630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30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8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