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权益救助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失独家庭权益救助机制研究
【摘要】: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一批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本身具有较高风险,加上意外、灾害等各种现实因素,导致目前失独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此可能威胁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建立更全面、有效的失独家庭救助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失独家庭面临的权益困境不仅指经济层面,还涉及生理、心理以及养老保障等其他问题。我国在失独家庭的救助问题上虽然进行一系列立法和实践上的探索,但目前的救助机制仍不完善,存在立法模糊、救助力度不够、忽视精神救助等诸多不足。为了改善失独家庭的救助现状,可以考虑将失独家庭救助纳入国家行政补偿体系,以体现国家对失独家庭的应尽之责。对失独家庭给予行政补偿是基于计划生育对生育权的合理限制,这不仅是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而且符合宪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平等保护的原则。从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来看,失独家庭行政补偿符合行政补偿的一般理论和构成要件,体现了我国的法理内涵和法律精神。在失独家庭补偿制度的具体构建上,应以进行行政补偿立法为主,同时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兼顾失独家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失独家庭 权益 救助 生育权 行政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1;D632.1;D9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论10-15
- 第一章 失独家庭救助问题概述15-22
- 第一节 相关法律概念的界定15-18
- 一、行政救助、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的概念界定15-17
- 二、失独概念的法律界定17-18
- 第二节 失独家庭产生的原因18-20
- 一、历史政策原因——计划生育的影响18-19
- 二、现实制度原因——养老保障制度的缺失19
- 三、其他原因19-20
- 第三节 失独家庭权益困境20-22
- 一、经济困境20-21
- 二、健康困境21-22
- 三、养老困境22
- 第二章 我国失独家庭权益救助现状与分析22-28
- 第一节 失独家庭权益救助现状22-26
- 一、失独家庭救助的立法发展22-25
- 二、失独家庭救助的实践探索25-26
- 第二节 失独家庭权益救助机制存在的不足26-28
- 一、立法过于笼统,效力位阶偏低26
- 二、具体救助措施存在诸多漏洞26-27
- 三、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27-28
- 第三章 失独家庭行政补偿的正当性分析28-40
- 第一节 失独家庭行政补偿是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28-32
- 一、保障人权是民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28
- 二、生育权属于基本人权范畴28-30
- 三、生育权限制是失独家庭行政补偿的基础30-32
- 第二节 失独家庭行政补偿是宪法的内在要求32-34
- 一、宪法是人权的保障书32
- 二、生育权应作为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32-33
- 三、失独补偿体现宪法的平等原则33-34
- 第三节 失独家庭行政补偿符合行政法基本原理34-40
- 一、符合行政补偿的基础理论34-36
- 二、符合行政补偿的构成要件36-39
- 三、符合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对信赖利益的保护39-40
- 第四章 我国构建失独家庭行政补偿制度的具体思考40-49
- 第一节 完善有关行政补偿的立法工作40-44
- 一、建立包含衡平补偿的统一行政补偿法40
- 二、制定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行政补偿法40-44
- 第二节 加强其他配套制度建设44-46
- 一、适当放宽《收养法》对收养子女的限制44-45
- 二、改进《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45
- 三、深化对失独群体的普查制度和社区走访制度45-46
-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46-47
- 一、明确补偿机关内部的监督责任46
- 二、完善相应的外部监督体系46-47
- 第四节 加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服务建设47-49
- 一、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47
- 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建设47-48
-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机制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萍;杨梦愚;晏静露;;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李秋生;;有感于家庭类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4年05期
3 王炜;战后日本家庭的变化[J];日本问题;1990年06期
4 ;中国家庭面临变局[J];教师博览;2014年05期
5 林闽钢;梁誉;刘璐婵;;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吴翠蓉;;20世纪上半叶泉州华侨家庭类型及其变化[J];海交史研究;2012年01期
7 孙芬,郭长伟;论社会转型中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胡宗健;两性与家庭——《文化与两性》之一章(上)[J];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Z1期
9 阙政;;全家一起来“变形”[J];新民周刊;2012年34期
10 王东海;;建设新农村必须关注家庭变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崔U,
本文编号:68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8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