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北京市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机理及衍生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3:08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机理及衍生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聚经济 人口—产业空间 产业集聚 人口集中 空间优化


【摘要】: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系统,涵盖着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三个主要方面,而产业和人口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科学的产业布局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产业空间组织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而人口则是衡量城市规模的重要标准,是城市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人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构建了开放的城市网络结构。产业的布局对人口的集聚具有引导作用,人口的集聚也会对产业的布局产生影响。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的发生,“人满”不一定为为患,“人挤”才真正可能为患。人口—产业的分布不均衡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符,不利于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口—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是刻画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视角,从人口—产业分布特征的角度探寻城市空间的优化问题变得迫切而重要。 本文将北京的人口集中和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应用局部回归的非参数方法探讨了北京市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从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这三重视角解析了北京市产业向心集聚的原因及人口—产业分布不均衡所衍生的问题,对集聚什么、分散什么以及空间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探讨,并从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人口分布均衡的角度提出北京人口—产业空间优化的建议。综合起来看,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运用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北京市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测度,总结北京市二、三产业功能空间的演变历程,把握北京城市发展中有关城市规划以及产业和人口的现状。 第二,人口—产业空间的演化是复杂多变的,在运用参数方法分析就业空间时,也需要通过运用非参数方法刻画很描述人口次中心和产业次中心,将人口—产业的分布作为城市空间存在的外在形态,进而发现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和演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人口—产业空间的优化问题。 第三,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视角分析北京市人口和产业向心集聚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空间经济理论中的集聚为核心,从集聚经济发生作用的三个内在机制,即共享、匹配以及路径依赖出发,结合规划和资源分布等方面,探寻北京市产业和人口向心集聚的机理及北京人口—产业空间演化的规律。 第四,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探寻人口、产业过度向心集聚衍生的发展问题。用“流空间”这一新的规划理念指导实践,从产业合理布局、城市科学规划以及交通引导支撑的角度为北京人口—产业空间的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从人口角度来看,整个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向外扩展,人口次中心向外延伸,但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却持续增加,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式集聚的特点:从产业角度来看,北京市的产业密度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公里以内的区域有所上升,40公里以外区域有所下降,城市发展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仍然相对不足。北京市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向心集聚趋势,产业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式分散的特点,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城市空间范围内人口—产业分布的空间错位现象进—步加剧。 第二,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从市场力量的角度来看,向心集聚的本质原因是存在集聚经济效应,其发挥作用的共享、匹配和路径依赖效应在人口、产业向心集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人口—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受到“场空间”规划理念等的影响。从交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分布角度来看,人口—产业空间集聚是因为中心城区具有较为发达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更为丰富、优质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要素流动也更加便利,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吸引力。 第三,北京人口—产业空间分布失衡的衍生问题。人口的分散式集中与产业的持续向心集聚使得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衍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从经济层面来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空间极化现象明显:新城产业配套不足,“有城无业”问题严峻。从社会层面来看,职住分离现象明显,“潮汐式”交通特征凸显:资源配置不平衡,交通承载压力持续增大。从生态层面来看,要素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需要进一步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和有关要素,从而不断优化人口—产业空间。 一个良性的人口—产业空间应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和生态性,并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只有充分尊重北京人口—产业空间的演化规律,从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交通引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不断强化城市次中心的集聚吸引力,进而打破固有的“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实现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达到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集聚经济 人口—产业空间 产业集聚 人口集中 空间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05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序言10-11
  • 目录11-14
  • 1 绪论14-27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4-18
  • 1.1.1 现实背景14-17
  • 1.1.2 理论背景17-18
  • 1.1.3 问题的提出18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8-20
  • 1.2.1 研究目的18-19
  • 1.2.2 现实意义19-20
  • 1.2.3 理论意义20
  • 1.3 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20-22
  • 1.3.1 基本概念20-21
  • 1.3.2 研究范围21-22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22-26
  • 1.4.1 研究方法22-23
  • 1.4.2 研究思路23-24
  • 1.4.3 论文逻辑框架24-26
  • 1.5 本文的创新点26-27
  • 2 文献综述27-36
  • 2.1 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综述27-30
  • 2.1.1 空间经济理论的传统与演进27-28
  • 2.1.2 集聚经济研究综述28-30
  • 2.2 人口—产业空间集聚及优化的研究综述30-33
  • 2.2.1 国外关于人口—产业空间集聚及优化的研究30-32
  • 2.2.2 国内关于人口—产业空间集聚及优化的研究32-33
  • 2.3 继续研究的空间33-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3 北京市人口—产业现状分析36-52
  • 3.1 人口—产业关系分析36
  • 3.2 北京市历次人口—产业规划概述36-39
  • 3.2.1 建国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情况37
  • 3.2.2 2004年总体规划概述37-39
  • 3.3 北京市产业发展现状39-43
  • 3.3.1 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39-42
  • 3.3.2 北京市产业集聚状况分析42-43
  • 3.4 北京市人口分布及交通出行情况43-50
  • 3.4.1 人口总量变化情况43-44
  • 3.4.2 人口分布概况44-46
  • 3.4.3 北京市居民交通出行情况46-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4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的实证分析52-76
  • 4.1 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的实证模型52-57
  • 4.1.1 实证分析模型概况52-54
  • 4.1.2 拟合城市密度平面的局部回归模型54-55
  • 4.1.3 评价备选城市次中心显著性的半参数模型55-57
  • 4.2 研究数据57-61
  • 4.2.1 数据来源57-58
  • 4.2.2 研究对象与样本数据58-61
  • 4.3 模型结果分析61-71
  • 4.3.1 人口—产业分布的整体特征61-62
  • 4.3.2 人口分散式集中与城市空间演化62-63
  • 4.3.3 产业向心集聚与城市空间演化63-71
  • 4.4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演化阶段及规律探析71-74
  • 4.4.1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演化阶段分析71-73
  • 4.4.2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演化规律分析73-74
  • 4.5 本章小结74-76
  • 5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机理及衍生问题76-94
  • 5.1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机理探析76-82
  • 5.1.1 集聚经济:第一个层面的考察76-79
  • 5.1.2 城市规划:第二个层面的考察79-81
  • 5.1.3 资源分配:第三个层面的考察81-82
  • 5.2 人口—产业空间分布失衡的衍生问题分析82-92
  • 5.2.1 经济方面:产业布局与产业配套83-86
  • 5.2.2 社会方面:职住分离与资源配置86-90
  • 5.2.3 生态方面:要素短缺与环境污染90-92
  • 5.3 本章小结92-94
  • 6 北京人口—产业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94-101
  • 6.1 合理的产业布局:集聚与分散并举,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94-96
  • 6.1.1 通过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94-95
  • 6.1.2 通过产业升级,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95
  • 6.1.3 通过产业整合,促使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协调95-96
  • 6.2 科学的城市规划:政府与市场并存,中心与外围互动协作96-98
  • 6.2.1 规划理念:转变政府规划视角96-97
  • 6.2.2 市场思维:尊重要素流动规律97
  • 6.2.3 创新驱动:把握空间演化本质97-98
  • 6.3 综合的交通体系:支撑与引导并用,产业和人口合理分布98-100
  • 6.3.1 交通要素整合:支撑紧密的空间联系98-99
  • 6.3.2 交通规划设计:引导要素的合理流动99
  • 6.3.3 交通资源统筹: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99-100
  • 6.4 本章小结100-101
  • 7 结论及展望101-103
  • 7.1 研究结论101-102
  • 7.2 研究展望102-103
  • 参考文献103-106
  • 图索引106-107
  • 表索引107-108
  • 作者简历108-11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2 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3 王铮,马翠芳,王莹,翁桂兰;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4 董超;;“流空间”的地理学属性及其区域发展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5 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1期

6 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7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8 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3期

9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10 单卓然;黄亚平;;试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J];规划师;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698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98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