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7:24

  本文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生子女 失独家庭 社会关怀 权益保障 制度化


【摘要】: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自实施三十多年以来,为减轻我国人口与资源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与日俱增,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结构风险的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万的失独家庭出现,而有关失独老人的权益保障方面,我国尚处于空缺的阶段,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独家庭公平享受社会福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施息息相关。因此,对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章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理论依据及国内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第二部分对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对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及制度化分别给出概念界定,同时对文章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失独家庭的困境及制度化缺失的表现,通过对失独家庭生活现状进行了解,充分认识到失独老人面临的经济支持不足、精神打击巨大及社会关怀缺乏等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并通过对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理念的缺失、社会救济的缺失、社会管理欠缺、立法及制度保障的缺失进行具体研究,总结失独家庭制度化保障的缺失是造成失独家庭困境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缺失构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独家庭公平享受社会福祉以及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继续实施的负面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第五部分对提出完善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研究的具体实现路径,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关怀氛围;完善法律与政策资源配置,改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设置失独家庭关怀基金,扩大失独家庭经济支持;建立失独家庭管理机构,培育专业化的管理与帮扶团队,为完善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建设提供建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一基本国策,需要不断弥补计划生育负面效应带来的影响,全面完善我国失独家庭制度化的社会关怀,充分保障失独老人的权益,维持社会稳定,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独生子女 失独家庭 社会关怀 权益保障 制度化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1;D66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9-11
  • 1. 选题背景9-10
  • 2. 本文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四)本文特色及创新点16-17
  • 一、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释17-22
  • (一)相关概念界定17-18
  • 1. 失独家庭概念界定17
  • 2. 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及其制度化17-18
  • (二)失独家庭产生的背景分析18-20
  • 1. 失独家庭形成的政策背景18-19
  • 2. 失独家庭形成的社会背景19-20
  • (三)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的理论依据20-22
  • 1. 基于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20
  • 2. 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20-21
  • 3. 基于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论21-22
  • 二、失独家庭的困境及社会关怀缺失的表现分析22-31
  • (一)失独家庭的困境22-23
  • (二)失独家庭社会关怀缺失的表现23-31
  • 1. 观念性缺失23
  • 2. 社会救济缺失23-27
  • 3. 社会管理缺失27-28
  • 4. 社会法律及制度保障缺失28-31
  • 三、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缺位影响效应分析31-35
  • (一)对失独家庭公平享受社会福祉的影响31-32
  • 1.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风险客观存在性31
  • 2. 对失独家庭公平享受社会福祉的影响31-32
  • (二)对继续推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32-33
  • 1. 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效应32-33
  • 2. 对继续推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33
  • (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33-35
  • 1.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33-34
  • 2.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34-35
  • 四、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关怀制度化的实现路径35-41
  •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关怀氛围35-36
  • (二)完善法律与政策资源配置,,改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36-37
  • (三)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37-38
  • (四)设置失独家庭专项关怀基金,扩大失独家庭经济支持38-39
  • (五)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培育专业化的管理与帮扶团队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俄罗斯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14期

2 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新探[J];求实;2002年10期

3 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10期

4 王舒圆,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2年06期

5 胡俊修;涂耀威;;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中国与西方的比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曲朝;;社会转型中的政策变迁[J];大经贸;2011年06期

7 张富良;如何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4期

8 吴先宁;一个科学家的社会关怀[J];团结;1996年05期

9 张丹丹;;浅析共产党人自觉承担“社会关怀”责任的实践意义和践行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张富良;弱势群体及其社会关怀[J];理论与改革;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嗣涔;;从台湾经验论大学的行政领导、民主参与及社会关怀:理念与实践[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田建业;;提倡老有所思(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3 刘中玉;;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知识分子社会关怀,需致之开阔和远大[N];文学报;2013年

2 安伦 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宗教参与社会关怀的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3 ;文学里的社会关怀[N];北京日报;2003年

4 记者 李万刚;“艾滋孤儿”再聚北京感受社会关怀与家的温暖[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王晶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大社会关怀 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状态[N];中国社会报;2013年

6 记者 韩忠智;发展老龄事业需要更多社会关怀[N];中国老年报;2006年

7 记者 天鸣;“儿童的社会关怀”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留美学者 姜晨;社会关怀应主要来源于共同体[N];东莞日报;2011年

9 鲍勇军;石台县实施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项目[N];中国人口报;2014年

10 王洋;广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N];中国人口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t

本文编号:714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714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