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出生率对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6:55

  本文关键词:人口出生率对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出生率 储蓄率 生命周期理论 广义线性模型


【摘要】:本文从人口的出生率的视角切入,利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模型构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居民储蓄模型。并通过对2000—2013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修正异方差后对出生率的变化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出生率对中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化影响。实证发现:出生率带来的对储蓄率的正向作用抵消了其所带来的负向作用,出生率对储蓄率呈正向关系;通过分地区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生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会因地区不同产生差异,但东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显著的正向关系。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关键词】出生率 储蓄率 生命周期理论 广义线性模型
【分类号】:C924.2;F832.22
【正文快照】: 2015年10月底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生育政策的变化会带来出生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率的提高会使养育孩子费用增加,使得当期家庭的储蓄降低,但是生育率的提高会增加家庭未来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未来家庭的收入,而且在中国养儿防老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观念之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美国储蓄率创历史最低[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要保持适当储蓄率[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降低储蓄率要先完善社会保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降低储蓄率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竞争性储蓄: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低储蓄率将长期腐蚀“美国优势”[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 百姓之痛[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马常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盛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储蓄率的决定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邓会娟;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曹宏;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D];南京大学;2016年

6 别安姊;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陈仁静;家庭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8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9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4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04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