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
本文关键词: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大陆 人口密度分界线 “爱辉-腾冲”线 洛伦兹曲线 人口分布空间格局
【摘要】:1935年胡焕庸先生通过对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爱辉-腾冲"线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近80年来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本文基于胡焕庸先生给定的人口比例阈值,以县域边界为基础,依据洛伦兹(Lorenz)曲线原理,精确厘定了1935年—2010年间的7期人口密度分界线,并进一步分析该线的变动过程及其两侧人口比例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35年以后至2010年,人口密度分界线的西北部人口增长速率明显高于东南部,中国人口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空间信息综合集成技术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人口密度分界线 “爱辉-腾冲”线 洛伦兹曲线 人口分布空间格局
【基金】: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一三五规划项目”(Y4SG0300CX)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胡璐璐,刘亚岚,任玉环,宇林军,曲畅.2015.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遥感学报,19(6):928-934Hu L L,Liu Y L,Ren Y H,Yu L J and Qu C.2015.Spatial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sity Boundary in MainlandChina in Recent 80 Years.Journal of Remote S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2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3 高向东,吴文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4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5 韩嘉福;李洪省;张忠;;基于Lorenz曲线的人口密度地图分级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6 白丽月;伍世代;;基于GIS的人口时空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陈红娟;冯文钊;彭立芹;;基于GIS的石家庄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8 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J];人口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2 陈潇潇;朱传耿;;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丁鹏;黄焕辉;;基于柏林的公交规划理念寻求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之道——以杭州城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 徐振宇;兰新梅;;北京的郊区化困境与服务业发展机遇[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文钰;;大城市新郊区化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化[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1期
8 刘德钦;马维军;;基于属性归纳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挖掘[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9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10 段学军;陈雯;许刚;孙伟;;经济—生态导向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优化——以无锡市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王亮;加雨灵;;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7 李欣;叶果;;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8 龙瀛;;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崔曙平;徐晓冬;罗桑扎西;朱靖;徐红云;;基于时空间行为数据的规划实施分析与优化策略探讨——以南京岱山保障房片区商业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2014年
10 赵晖;凯;张德欣;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结构演变与通勤交通组织特征分析[A];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4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骆永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东山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4 宋俪娜;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现象[D];西北大学;2011年
5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多;中日地震灾害信息传播机制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德福;基于ESDA的延边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陈婷;基于CAS理论的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伟娜;广州市土地利用密度空间格局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2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3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4 孙亚梅,王如云;专题要素分级的新方法及其应用[J];测绘学报;1994年01期
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7 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8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9 陆效中;具有最大内部均匀性的规则分级间隔[J];地图;1987年01期
10 张岸;齐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果,厉红兰;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826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2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