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基于格网GIS的内蒙古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2 18:11

  本文关键词:基于格网GIS的内蒙古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分布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格网GIS 内蒙古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人口的空间表现形式。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反映了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分布模式和演变趋势,人口数据的格网化可以更好地与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这对于制定符合该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GIS格网技术,计算2000-2013年间内蒙古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特征,并分别以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密度作为人口分布的指示因子,与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年积温、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矿产资源、河流水系)和人文因素(国内生产总值、道路网)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结果进行内蒙古人口数据格网化和人口分布综合区划。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3年各旗县人口密度的基尼系数达到0.87,2000年、2005年、201 0年、2013年内蒙古人口不均衡指数分别为0.00871、0.00875、0.00881、0.01095,人口集中指数分别为0.5844、0.5881、0.5902、0.5961,内蒙古101个旗县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2013年末总人口为2523.62万人,其中赤峰市人口最多为464.69万人,阿拉善盟最少,为18.64万人,全区人口密度为21.33人/km2,居民点密度大于300个/km2的旗县面积占总面积的2.91%;人口分布大致沿大兴安岭东麓——阴山山脉——贺兰山为界,此界线以西以北地区人口分布较少,以东以南地区人口分布较多。(2)2000-2013年间,内蒙古101个旗县中人口低度密集区的旗县个数最多,人口超高密集区旗县个数最少,其中人口超高密集区主要包括:包头青山区、东河区、昆都仑区和集宁市;人口密度的高值中心分别为:包头—鄂尔多斯市辖区、呼和浩特市辖区和集宁市;2000-2005和2005-2010年间,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旗县数都最多,分别为50和62个平均增加1.03人/km2和2.25人/km2,2010-2013年间,人口密度缓慢增加旗县数最多,为41个,平均增加0.11人/km2;2000-2002年内蒙古人口重心分布在镶黄旗,2003-2013年人口重心分布在化德县,人口重心移动轨迹呈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态势。(3)居民点密度与年积温、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矿产资源、河流水系、国内生产总值、铁路网、公路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9、0.665、0.045、0.561、0.948、0.947、0.581、0.862、0.801,人口密度与人文因素的相关性较大,其中与铁路网、公路网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别为0.532、0.418、0.288,与自然因素中相关性较小,其中矿产资源最大,为0.413,耕地最小,为0.018。居民点密度能更好的作为反映人口分布的指标。(4)内蒙古人口密度系数较大的区域包括:西辽河平原地区、大青山南侧和河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大兴安岭东麓台地、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人口大多沿河流分布;呼伦贝尔高原和丘陵地带,人口沿铁路网分布;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人口分布在矿产资源附近;大青山南侧地区,人口分布受交通通达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大兴安岭南侧地区,交通通达度好,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分布较多;阴山山脉北麓、大兴安岭山地和贺兰山地区,受地形制约,人口分布较少;巴彦淖尔高平原、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和北部、阴山山脉以北地区,人口分布受土壤和水资源制约。
【关键词】:人口分布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格网GIS 内蒙古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综述11-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5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3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3-15
  • 1.3 技术路线15-17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17-21
  • 2.1 人口理论基础17-18
  • 2.1.1 人口分布17
  • 2.1.2 人口密度17
  • 2.1.3 人口数据格网化17-18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18
  • 2.3 研究方法18-21
  • 2.3.1 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18
  • 2.3.2 人口重心迁移18
  • 2.3.3 人口不均衡指数18-19
  • 2.3.4 人口集中指数19
  • 2.3.5 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19
  • 2.3.6 数据标准化19-20
  • 2.3.7 人口密度系数20-21
  • 3 内蒙古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特征分析21-32
  • 3.1 研究区概况21-22
  • 3.2 内蒙古人口分布现状特征22-23
  • 3.3 内蒙古人口分布空间差异23-26
  • 3.4 内蒙古人口密度空间变化26-29
  • 3.5 内蒙古人口重心迁移29-30
  • 3.6 内蒙古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30
  • 3.7 内蒙古人口分布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30-32
  • 4 内蒙古居民点密度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32-44
  • 4.1 自然因素32-41
  • 4.1.1 年积温32-34
  • 4.1.2 年降水量34-35
  • 4.1.3 海拔高度35-37
  • 4.1.4 土壤类型37-38
  • 4.1.5 土地利用类型38-40
  • 4.1.6 矿产资源40
  • 4.1.7 河流水系40-41
  • 4.2 人文因素41-44
  • 4.2.1 国内生产总值41-42
  • 4.2.2 道路网42-44
  • 5 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44-51
  • 5.1 自然因素44-49
  • 5.1.1 年积温44
  • 5.1.2 年降水量44-45
  • 5.1.3 海拔高度45-46
  • 5.1.4 土壤类型46-47
  • 5.1.5 土地利用类型47-48
  • 5.1.6 矿产资源48
  • 5.1.7 河流水系48-49
  • 5.2 人文因素49-51
  • 5.2.1 国内生产总值49-50
  • 5.2.2 道路网50-51
  • 6 内蒙古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51-55
  • 6.1 内蒙古人口数据格网化51-53
  • 6.1.1 确定指标权重51-52
  • 6.1.2 人口密度系数52-53
  • 6.2 内蒙古人口分布综合区划53-55
  • 7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61-63
  • 致谢63


本文编号:838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38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8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