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模型的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测算
本文关键词:基于遥感模型的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测算
【摘要】:为维持三江源区人-草-畜平衡关系,确定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本文分别对三江源区11种植被类型的产草量和5种遥感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产草量遥感模型,利用每种植被类型的最佳遥感模型估算出三江源区的产草量,进而计算出合理载畜量、合理牧业人口规模及相应超载量(率),最终确定三江源区的移民规模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5种遥感因子(NDVI、SAVI、EVI、LAI、GPP)均与产草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每种植被类型对应一种最佳拟合遥感因子,总体上植被指数EVI与产草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分草地类型建立产草量遥感模型能提高产草量的估算精度。2)2014年三江源区的可食产草量、可饲产草量的总量分别为5552万吨、1842万吨。理论载畜总量为2382.9万羊单位,区域内实际载畜总量未超载,但局部存在超载。三江源区牧民基本生活水平上,合理牧业人口规模为81.51万人,超载34.57万人,其中需转业5.14万人,移民29.43万人;全国农牧民平均生活水平上,合理牧业人口规模为72.17万人,超载38.56万人,其中需转业14.47万人,移民24.09万人。3)对比2014年及2010年数据发现,2014年三江源区的产草量及理论承载力明显增加,说明三江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的恢复;实际载畜量有所增加,整体超载率也略有增加但仍为负值,超载县的超载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实际牧业人口规模明显增长,超载率也有所上升。说明牲畜超载严重的区域得到了改善,牲畜承载在空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但整个三江源区的牧业人口超载依然在加重。4)三江源区的严重超载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北部,而中西部存在大量的承载能力未被利用,草地资源存在分配不均和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三江源区的牧业人口增速大于载畜量,部分牧业人口的生计依靠政府补贴来补充和维持,牧区人口因不受计划生育等政策限制可能会继续增长,故三江源区存在很大超载隐患。5)建议通过改变移民方式、增加转业机会、实施计划生育、增加教育资金等方式控制三江源区牧业人口规模,实现草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
【关键词】:三江源区 产草量 载畜量 牧业人口 超载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79;F323.6;C9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1.1 三江源区生态战略地位9
- 1.1.2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必要性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草地产草量11-12
- 1.2.2 草地载畜力12-13
- 1.2.3 人口承载力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2 研究区域概况17-19
- 2.1 地理位置17
- 2.2 自然概况17
- 2.3 社会经济概况17-19
- 2.3.1 人口概况17-18
- 2.3.2 经济概况18-19
- 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19-23
- 3.1 数据来源19
- 3.2 数据预处理19-23
- 3.2.1 遥感数据19
- 3.2.2 实测数据19-20
- 3.2.3 植被类型图20-23
- 4 产草量遥感模型的建立与评价23-34
- 4.1 遥感因子说明23-24
- 4.2 产草量遥感模型的建立24-32
- 4.2.1 回归模型的构建24-27
- 4.2.2 最优模型的筛选27-32
- 4.3 遥感模型的精度评价32-34
- 5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人口规模的测算34-53
- 5.1 三江源区产草量与可食产草量34-39
- 5.1.1 三江源区产草量34-35
- 5.1.2 三江源区可食草产量35-38
- 5.1.3 三江源区可食饲草量38-39
- 5.2 三江源区各分县载畜量与超载量39-43
- 5.2.1 各分县单位面积载畜量39
- 5.2.2 各分县载畜总量及超载率39-43
- 5.3 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与移民人口估算43-53
- 5.3.1 人均消费占有量估算43-44
- 5.3.2 合理牧业人口规模估算44-45
- 5.3.3 牧业人口超载量及移民人口分布45-53
- 6 结论与建议53-55
- 6.1 结论53
- 6.2 建议53-54
- 6.3 讨论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文菁;吴纯杰;;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穆赤·云登嘉措;;关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张涛,张潜,张志良;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规模及其后续产业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S1期
4 牛志男;;藏羚羊福娃“迎迎”·索南达杰纪念碑·三江源纪念碑[J];中国民族;2009年Z1期
5 欧阳志云;;三江源生态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评《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三江源 亚洲最后的净土[J];祝你幸福(午后);2007年04期
7 王作全;王佐龙;张立;苏永生;;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贾彩萍;;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三江源》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贾彩萍;;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三江源》的文化解读[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立;;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执法的法文化基础探析——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继红;;对依法加强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王学英;师生波;冉飞;;植被恢复措施对提高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植物抗逆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范小克;;三江源工程的突破口选择[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世强;丁永建;刘时银;;三江源区水文过程模拟[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作全;张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龙瑞军;尚占环;赵成章;曹广民;王长庭;丁路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杨国柱;范月君;;试论确保“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师生波;王学英;冉飞;;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郝力壮;刘书杰;崔占鸿;吴克选;柴沙驼;王万邦;赵月平;张晓卫;;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暖季草场牦牛甲烷排放量初步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丽娜;《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课题审查报告会在京举行[N];青海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赵晓;《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显示“中华水塔”现值达11.55万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记者 郑教;《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出版发行[N];青海日报;2009年
4 记者 戴随刚 通讯员 金泉才;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畅世晔;积极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林菲;在“三江源”感悟生态[N];农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张进林;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刘毅;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区生态恶化[N];人民日报;2005年
9 徐红;开展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N];中国测绘报;2006年
10 记者 丁品;三江源将立体动态监测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卫芳;三江源区庭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娟;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2 郭振虹;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考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周宏毅;三江源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影响分析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4 曹彦彦;三江源区农牧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5 朱夫静;基于遥感模型的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测算[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权晨;三江源区地—气水汽交换及输送的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赵芳;三江源区草地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异及驱动因子分析[D];青海大学;2012年
8 王,
本文编号:90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90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