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城镇化、工业化、人口流动:互动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5 01:15

  本文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人口流动:互动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工业化 人口流动 偏离系数 SVAR模型


【摘要】:城镇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心之一,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89%,发展到2013年的53.73%,逐年稳步提高。总结已经进入高城镇化水平的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来看,一国的城镇化需要一个“双核”驱动系统。首先,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再者,城镇化还需依靠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目由流动未带动。工业化以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变土地利用形态以及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方式驱动了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则主要通过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故工业化与城镇化应该是共同协调发展的。而根据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且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采用“偏离系数”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出全国总体以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差距,继而引入人口流动因素作为该差距的一种解释。城镇化、工业化与人口流动三者间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互动机制,它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流动三个变量建立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拟合SVAR模型,为这一互动机制的理论存在性,提供一定程度的统计层面上的佐证。
【关键词】:城镇化 工业化 人口流动 偏离系数 S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F299.2;C924.2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导论9-17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9-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1-14
  • 1.2.1 工业化与城镇化11-13
  • 1.2.2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3-14
  • 1.2.3 小结14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14-17
  • 1.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14
  • 1.3.2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14-15
  • 1.3.3 创新性工作15-17
  • 第2章 理论基础——雁阵理论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17-23
  • 2.1 雁阵理论17-18
  • 2.1.1 雁阵理论主要内容17
  • 2.1.2 雁阵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7-18
  • 2.2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18-23
  • 2.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18-20
  • 2.2.2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20-21
  • 2.2.3 SVAR模型的定阶与估计21-23
  • 第3章 城镇化、工业化、人口流动三者间的互动机制23-27
  • 3.1 城镇化、工业化、人口流动三者间的关系23
  • 3.2 互动机制的提出与描述23-27
  • 第4章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分布现状与偏离程度27-33
  • 4.1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作用27-28
  • 4.2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总体分布情况28-29
  • 4.3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总体与区域偏离程度29-31
  • 4.4 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31-33
  • 第5章 我国当前的人口流动状况分析33-41
  • 5.1 人口流动与人口红利33-34
  • 5.2 产业转移与升级背景下的人口流动34-38
  • 5.2.1 我国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现状分析34-36
  • 5.2.2 雁阵模式下,人口流动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重用36-38
  • 5.3 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总结及其对于城镇化的意义38-41
  • 第6章 以SVAR模型检验互动机制的理论存在性41-47
  • 6.1 两因素SVAR模型的构建41-44
  • 6.1.1 城镇化与工业化(X_t、Y_t)拟合结果41-42
  • 6.1.2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X_t、Z_t)拟合结果42-43
  • 6.1.3 工业化与人口流动(Y_t、Z_t)拟合结果43-44
  • 6.2 三因素SVAR模型的构建44-45
  • 6.3 三因素SVAR模型的拟合结果与检验结论45-47
  • 第7章 研究结论47-49
  • 7.1 对互动机制的总结47-48
  • 7.2 相关建议的提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巧凤,冯树恩;关于当前加速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2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3 沈立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4 江厥中;城镇化: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吴德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小城镇稳健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俊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佘可远;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希望工程─—山东农村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J];东岳论丛;1994年04期

8 廖君沛;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辜胜阻,李永周;进一步优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3期

10 孔凤英,丁士军;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俊;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7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10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3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973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