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冯氏三国_《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1 16:45

  本文关键词:绩溪东关冯氏宗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2年

绩溪东关冯氏宗族研究

李慧  

【摘要】:绩溪东关冯氏是徽州地区历史较为久远的名门大族,之所以能长久的活跃于地方社会,与其家族内部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族规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制的盛行使得东关冯氏人才辈出,仕宦不绝。进入仕宦之路后,东关冯氏子孙不忘对家族的反哺,对家乡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忠孝两全是绩溪东关冯氏的最大追求,在家族的发展史中,不乏忠义之士,忠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故其在婚姻选择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倾向,“婚姻不问阀阅”,唯有正直清白的人家才是上乘的选择对象。经过太平天国战火的洗礼,让家族内子弟开始重新开始认识这个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成为宗族的现代追求。 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绩溪冯氏宗族的族源、家族延续的奠基人—蘩公以及绩溪冯氏宗族的分支与迁徙,为下文的论述提供前提基础。 第二章简要介绍绩溪冯氏在科举、仕宦上的成就,重点列举冯瑢、冯靖、冯兰的政治作为及他们对地方政治发展的影响。冯氏的文化成就对绩溪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艺文作品数不胜数,云庄书院更是从从宋代开始,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的冯氏子孙。之所以有这些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们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无论是宗族集体,还是单个家庭,都对教育事业给予了极大地支持与高度的的重视。 祠堂建设(祠堂的功能、祠堂的建立、祠堂修建的费用来源)、冯氏宗族的祭祀活动(祠祭、墓祭)、冯氏宗族的祭田(祭田的来源及数量、祭田的功能及其管理)、冯氏宗族的家谱修纂情况等,都是维系一个宗族盛衰的关键,也为地方社会树立了典范。第三章主要从这些方面探讨冯氏家族的宗族建设与管理。 探讨冯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人才辈出的冯氏从建族开始便有着严格的族规、家法、家训,子孙从小就受宗祠和家庭的谆谆教导,正是因为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他们在与地方社会的交往上,积极热心公益事业,对地方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与地方社会交往上,由于与周围大姓建立了良好婚姻关系,冯氏得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 最后重点要关注的是晚清以后绩溪冯氏的转型。刚刚走出传统社会迎接新时代的宗族组织,无论是在对子孙的教育上或是自我思想观念上,都受到新社会的理论实践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他们不再抱残守缺,而是向外拓展不一样的、更加多姿多彩的生存空间,走出区域限制成为他们的时代追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9;K82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中生;;凭族理说与全族谊:宗族内部民事纠纷的解决之道——以清光绪年间黟县宏村汪氏店屋互控案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3 陈瑞;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4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5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6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7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8 曾国华;宗族组织与乡村权力结构——赣南和粤东两个村镇个案的研究[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9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元熇;明清时代徽州商人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年05期

3 贾学政;近代私塾教育与宗族社会[J];理论月刊;2005年03期

4 朴元熇;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杜正贞;赵世瑜;;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J];史学月刊;2006年09期

6 唐力行;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以抗战前夕杭州汪王庙为例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J];学术月刊;2004年05期

7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汪超;;明人夏言词与稼轩词比较刍议——以夏辛二人信州词作为中心[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倪国华;;祁门芦溪傩[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宋燕鹏;;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4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8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廖华生;清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群;明清陕西乡村寨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吕静;明清时期鄂豫皖交界山区的社会动荡与社会控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谢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生存环境考察[D];吉林大学;2006年

6 戴佩娟;上海游民习艺组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军;官绅鼓噪下的政区变革[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小伦;清嘉道年间黄河水患与河南地方社会[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商雅琼;论明清晋商的教育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叶舟;危机时期的士绅与地方:以休宁金声为例[J];安徽史学;2005年01期

4 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5 顾启;冒襄与《梼杌闲评》作者李清[J];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03期

6 李自华;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自救[J];农业考古;2003年01期

7 赵世瑜;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阳城陈氏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8 衷海燕;清代江西的乡绅、望族与地方社会——新城县中田镇的个案研究[J];清史研究;2003年02期

9 马学强;乡绅与明清上海社会[J];学术季刊;1997年01期

10 徐茂明;士绅的坚守与权变:清代苏州潘氏家族的家风与心态研究[J];史学月刊;200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宗书;中国古代宗族教育管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张晓芒;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J];中国哲学史;2003年02期

3 谈家胜;;贵池傩戏对宗族社会的反哺作用探究[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周素子;;绩溪七咏[J];规划师;1994年01期

5 ;绩溪 弹丸小邑故事多[J];长三角;2010年10期

6 卞利;;清代徽州宗族聚居村庄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以祁门红紫金氏宗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谭件国;;宗族对近代湖南社会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黄来生;;捧着一颗心来 不拿半根草去——记绩溪县科技副县长何家庆[J];清明;1993年05期

9 陈瑞;;元代徽州宗族祖茔规约二则释读[J];史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10 王振忠;;在田野中解读历史:徽州文书与实地考察[J];探索与争鸣;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建娣;;淮北的宗族与捻军的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赵中枢;胡敏;;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影;;蒋经国“赣南新政”与赣南客家宗族社会关系简论[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4 ;华东地区第一至九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图片回顾[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0年

5 陆林;;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建 本报通讯员 江来国;[N];安徽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王全胜 记者 张敬波;[N];安徽日报;2010年

3 毕青;科技引领 绩溪经济大发展[N];安徽经济报;2011年

4 周明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黄来生;绩溪 不锈钢成为示范[N];江淮时报;2011年

6 单长华 江国旺;[N];上饶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王全胜;[N];安徽日报;2010年

8 杜靖 青岛大学社会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修稳 本报记者 吴昊;[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10 黄来生;[N];中国工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梁德阔;儒家伦理与徽商精神——“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绩溪东关冯氏宗族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张晓锋;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黎;选官制度变革视野下的商周至秦汉宗族变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4 余振;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灵;福建省X乡宗族社会救助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李琳琅;福州市螺洲宗族社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刚;先秦“德”观念演变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桑晓丹;论西汉宗族的兴衰与社会流动[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张向丽;商代国家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孙小莉;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绩溪东关冯氏宗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161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