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林乐知还是林乐之_《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6 23:04

  本文关键词: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年

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

孙玥  

【摘要】:林乐知在上海传教、办报、译书、办学,与政府官员、地方士绅、普通百姓广泛接触,是晚清上海很有影响。他先后参与江南制造局、广学会的译书、编书工作,出版了多部译作,其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中东战纪本末》。无论是对于了解中日甲午战争,还是研究中国国民性问题,这部书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分为两章:第一章着墨于林乐知的生平介绍,第二章围绕《中东战纪本末》讨论其写作原因及意义。 第一章介绍了林乐知的成长背景及其在华的主要事业。林乐知在美国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接受基督教熏陶,并成为传教士。1860年到达上海,在旅沪的47年里,林乐知在广方言馆当过英文教习,在江南制造总局译过书,创办了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万国公报》,设立了中西书院及中西女塾。他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广泛的接触,上自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对中国社会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个率真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作为一个传教士,他有深深的救世情怀。他看到中国社会的弊病,包括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男人抽鸦片,女人缠小脚,官府对待人民残酷,他要努力救治。除了宣传基督教,他想通过翻译西书,通过报刊与学校,教育人民,改良社会。他参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为广学会翻译、编写、出版那么多的西书,参与广方言馆的教育活动,创办《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创办中西书院等学校,与他译编《中东战纪本末》,属于同一类型的活动。这也是本论文为什么要对林乐知办报、办学活动也要有所论述的原因所在。 第二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东战纪本末》的成书原因,将其概括为三点:1、甲午战争对中国影响巨大,林乐知亲历中国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深受刺激。2、分析战败原因,寻找出路。3、林乐知旅沪已久深爱中国。第二部分是林乐知不忍看到中国因封闭自大而灭亡,因而痛斥、批评中国陋习,呼吁中国变法自强。他所批评的中国陋习,包括骄傲、愚蠢、恇怯、欺诳、暴虐、贪私、因循与游惰。林乐知从五个方面提出革除积习、进行变法的建议,包括振作起民族自信心、壮大国家实力、提升人民道德、改革政治体制,存仁心,去暴政。第三部分讨论《中东战记本末》的史料价值及广泛影响。 论文最后部分是结语。林乐知看待中国问题,是出于西方的文化视角,出于西方的尺度。一方面,他能身在中国又能跳出中国,旁观者清,看到中国问题之根源所在,也能言人之不敢言。另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对中国风土人情的体味,总还有些隔膜,这又让他的言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让中国人很难接受。他在批评中国众多弊端、提出种种救治方法之后,将问题的根子归于是否信仰上帝,要中国人都去皈依基督教。这就显出他的隔膜性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K83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卢明玉;;晚清传教士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孙邦华;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万国公报》为中心[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4 尤卫群;;林乐知在华传播西教西学述论[J];历史教学;1989年06期

5 李喜所;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6 胡卫清;传教士 儒学 儒学教育[J];史学月刊;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陆敏珍;论明末反天主教运动[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3 邱巍;民初的西儒与孔教会[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4 张登德;《富国须知》与《富国策》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5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李明伟;;20世纪初期城市知识阶层收入状况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8 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叶中强;;自由人格与社会生态——胡适寓沪期间的人格行为及其政治经济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肖朗;;近代西方教育导入中国之探源——艾儒略与明末西方教育的导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黎平;;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杨琥;;严复与章士钊关于“民约论”的论争[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现喆;西方法在中韩两国的移植和转型及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昆励;论洪仁玕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兴;上海公有住房法律制度发展变易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刘志斌;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腾;1882-1895年中西书院诸问题的考察[J];史林;2004年05期

2 段炼;;宋耀如与林乐知[J];史林;2009年05期

3 孙邦华;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万国公报》为中心[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4 卢明玉;;林乐知《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对妇女解放思想的引介[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卢明玉;;《文学兴国策》所体现的文本、文化关系[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6 常贵环;;林乐知对《上海新报》的改革[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7 卢明玉;王克非;;论晚清传教士林乐知著译的本土化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于醒民;;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译著中的代笔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4期

9 孙邦华;《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卢明玉;;林乐知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和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玖琳;;襄助孙中山革命的宋耀如[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2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朱玖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7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8 高黎平;;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沈承恩;;刍议殖民主义神学[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 邹振环;[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故垒;[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平世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吕天璐;[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何勤华;[N];文汇报;2006年

6 李亚丁;[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坚之;[N];中国文物报;2001年

9 张路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胡知武;[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光霞;监理会在华事业研究(1848-1939)[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吴文南;英国传教士宾为霖与《天路历程》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D];复旦大学;2006年

6 高黎平;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李雨峰;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王以芳;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玥;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2 常贵环;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齐慧敏;林乐知的教育文化观及在华主要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丽丽;林乐知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凤玲;林乐知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顾卉;广学会时期(1889-1907)《万国公报》发展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敏;《上海新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远;《万国公报》新闻传播的策略分析[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张哲慧;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科学建制萌芽[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177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