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孙子王福来_《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王献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1年
王獻唐研究
李勇慧
【摘要】:王獻唐作爲中國近现代圖书館與文博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華民族文化遗崖的傅承人與守望人,在中國近现代圖害馆與文博事業發展史上估據着至關重要的位置。他幼承家學,博學多才’,诗书画印,无一不通;他善於使用傅统學科相互贯通、中西學術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其學術成就和學衍思想,廣涉多個学术研究领域,且均有深厚造詣,在海内外崖生了深速的影響,被譽爲“一代傅人”、“一代宗師”。以往由於文獻资料缺乏等方面的限制,關於王献唐的研究成果相常薄弱:其生平學行或捂焉未詳,或言多舛误,未能封其事功與學術做出全面、客顴、准確的評僵,至今研究專著尚付闕如。本文凝在廣泛搜集整理其學術遗著及日记、手札、檔案等第一手资料基礎上,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封王獻唐的生平學行、事功學問進行较爲全面、客觀、準確的考察,力圖澄清諸多學術疑案舆學術盲點,填補相關研究空白,展示其事功舆學術雙峰亚峙之全貌。 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凰琯,改名琯,字獻唐,號凰笙,室名雙行精舍等,以字行,山東日照人。青岛禮賢書院文科、青岛德華特别高等專門學堂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建國前,歷任《山東日报》與《山東商務日報》编辑、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國文教具、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幫辦秘書、京漢鐵路局文害科辦事具、國民黛中央黛部训練部總務科總斡事、山東省立圖書館馆長、山柬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國史館筹備委具會副總斡事並兼任第一組主任,兼任山束省名腾古蹟古物保存委具舍委员、山束古蹟研究會委具兼秘收、山東圖書馆協會常務委具、上海市立博物馆名譽研究員、私立齊鲁大學教授、國立山東大學教授、中英庚款第一批资助研究員、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國民黛中央党部训練部主任、中央黨史部文化事業委具會語言文字研究舍專門委具、山東烈士公墓籌備委具舍濟南辦事處文害、國民黛黛史编纂委具舍委员,是中德學社、中國考古學舍、山左藝文编纂委員舍、海岱美術馆的發起人;建國後,任山柬古代文物管理委具會副主任、山東省博物館筹借處副主任、政協第一二届山東省委具舍常委、山東省地方志资料徵集委具舍副主任委具、山束中國歷史學舍(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理事、山東省文史馆馆具、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具。可考之論著有《公孫龍子懸解》、《春秋邾分三國考》、《五燈精舍印話》、《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國古代货幣通考》、《國史金石志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宵幽古韻考》、《漢書食货志訂議》等62穜,输文等罩篇著述189篇、書序34篇、墓誌铭12篇、题跋967篇(其中未刊565篇),编辑書籍77穜,校勘群書100種,另有詩詞歌赋近500首,總計逾千萬字。 除前言與结語外,本文共分六章,依次爲:第一章“王獻唐家世舆生平”、第二章“王獻唐师承舆交道”、第三章“王獻唐舆近代圖書館事業”、第四章“王献唐與近现代文博事業”、第五章“王献唐著述考略”、第六章“王献唐主要學術成就” 本文使用统計學等研究方法,封其家世生平、師承交遊、著述及學術成就,進行结帐式、專题式的全面梳理。通遇聚多史料封比考證,史寅鉤沈,第一次全面输述了其以金石小學爲主的家學淵源及在近现代社舍大背景下曲折複雜的人生轨蹟,纠正了前人封其生平行寅记述之訛誤及其本人前後矛盾之敍述。其創新及成果有如下三點: 第一,资料新、全。文中所引有關史料,大多爲首次公阴或前人尚未利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王献唐日記》百馀萬字、王獻唐师友往來害札近千通、海内外之相阴檔案文献近二百件、未發表的题跋近六百篇、詩詞近五百首等。筆者封上述原始材料大部分進行了點校整理,並以此爲基礎,撰成《王献唐年譜资料畏编》、《雙行精舍害跋輯存三编》、《王獻唐檔案研究资料彙编》等,爲全面、客觀、準確地抨價其歷史地位,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據; 第二,内容全、新。王献唐一生學術,速绍乾嘉褚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學觀念,辅之以實地勘查,集目缘、版本、校讎、训詁於一身,熔文字、音韻、器物、古史之學爲一爐,博學多才‘,著述宏富,被推爲“百年來罕见的學者”;其事功,建國前,主掌山束省立圖害馆與“山束金石保存所”二十年,以“民族文化命脈守望人”自励,竭力奉行近代圖書館“阴民智保國粹”辦館宗旨、公共公平公益的辦館理念,推行科學的圖害馆管理方法,致力於文献之搜集、馆舍之筹建、圖害之分類、馆刊之創辦、叢害之编印、閱覽之服務、文物之陳列等,使孩馆(所)成爲“北方圖害文物之重镇”。日寇侵華,毅然舍妻別子,载書南遷,流離十餘载,終使民族文化遗產免罹戰火,是保護齊鲁文眽薪火大功臣。建國後,力疾從公,致力於文物古踱的稠查發掘、山東省博物馆的籌建和歷史陳列主题结構設計,是近现代圖書館、文博事業的阴拓者與奠基人。總括其一生,堪稻是學術事功俱隆、文章道德並富的國學大師。 第三,视野寬、廣。王獻唐主掌近现代山東重要文化楼構二三十年,其事功之取得及學衍與思想之形成,與其背後廣大的社舍群醴關保深速。本文将其放置在近现代社舍文化燮遷的廣闊背景下,通遇封許瀚、陳介祺、劉喜海等山左前辈在音韻、训詁、金石鑒定與收藏等方面封其影響研究,及坐擁書城,舆丁惟汾、傅斯年、黄侃、吕振羽、孔德成等近现代著名學者及名流賢连之交遊考辩,更深入地瞭解和把握其學術特點和思想渊源,论述其學術左右探獲、不拘一家的治學特色。通遇造些多爲前人所未知的史寅考證,重耩了王献唐學術譜系,较爲合理、準確地解讀、認知、確定其在中國近现代學衍史上“一代傅人”、“一代宗師”的歷史地位,封常代圖書甜與文博事業管理,極其借鑒意羲舆参考僵值。封山東匾域史研究,如山東近现代圖書馆與文博事業發展史、藏害文化史、社舍史、學術史等,有所裨益。其践行的近代圖書馆“阴民智保國粹”辦馆宗旨等重要問题,應該引起學界關注 本文亚以王獻唐爲主錄,通過王獻唐日记、師友書札等反映史實之考證,溯源析流,縱横比较,左右参證,封研究近现代中國知名學者舆著名人物,如羅振玉、傅斯年、吕振羽、王重民、张元濟、傅增湘、丁惟汾、黄炎培、柳詒徵、馬衡、黄侃、容庚、商承祚、趙孝陸、欒調甫、李濟、胡厚宣、董作賓、黄雲眉、劉國鈞、高亨、陳直、谢國桢、沈徙文、傅振偷、屈萬里、潘承弼、陳夢家、顧廷龍、孔德成、張宗昌、韓復榘、王耀武、何思源等人,及山束古蹟研究會、中研院史語所、國史馆、中國考古學舍、中國博物館協含、中英庚款管理委员含、故宫博物院、北平圖書館、江蘇國學圖書館、山東大學等近现代重要文化機欉構舆社舍學術團體,添補了新的史料及相關研究之空白;並封他们之間相互影響、互爲因果的關保,作造一步考證,不僅凸现了王獻唐在近现代學者群體中的獨特魅力,並希冀封於總结二十世紀相關學科的學衍史,乃至於封常今相關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能有参考意羲。本文還纠正或是補充學界的一些错误甚至是片面的韶識,有些問题或看似與其没有直接關聯,如胡適關於杜威在中國的演講時間、王懿榮發现甲骨文、1945年日本在濟南的受降畴間等。 縂之,本文通過封其生平學行與事功學問、治學理念舆方法等方面之综合考察,及舆近代國學大师章太炎、王國维、隙寅恪等道德學問之封比研究,論證其具備中國傅统學人的“使命意識”、“獨立思想”舆“嚴謹學風”;其终生信守之維護“國學”常在“吸取世界文化同峙保存國粹”、文献乃“民族之命脈”、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治學常“寅事求是”不能“封巧”、“文舆史本相表裹”等學術思想,以及“學以致知,求褚近,求之速;行贵克己,不怨天,不尤人”等爲學處事原则,常下尤值得重視和宏揚。 “君子之學,闇然而日章。”随着國學研究的深入,一代傅人、一代宗師王獻唐的道德學問将被光大,並崖生應有的影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56;K825.8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良任;《文木山房诗说》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王健;德国法在中国传播的一段逸史——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说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3 柯平;王重民与姚名达的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4 石可;;忆尊师王献唐[J];春秋;1994年02期
5 孔德成;;王献唐先生墓表[J];春秋;1994年03期
6 李勇慧;;王献唐与山东省立图书馆[J];春秋;1995年06期
7 郭慎娟;;王献唐与石可的师生情谊[J];春秋;2006年03期
8 高晓东;;王献唐先生与书的不解之缘[J];春秋;2007年05期
9 王宽,丁戈晋;王献唐为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张新科;;德国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首次移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的特色[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刘玲;;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3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肖航;;“天下中庸有胡公”考辨[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8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媛媛;;校园刊物中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10 吕光天;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旧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J];北方文物;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仇鹿嗚;;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张学海;;五帝时代社会性质浅析——兼论部落向国家的过渡[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仲均;王根元;;我国史前人类对于矿物岩石认识的历史[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6 马亮宽;;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杨炎财;汉代外戚专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娣;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李良;《越缦堂读书记》研读札记[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德国法在中国传播的一段逸史——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说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孔德成;;王献唐先生墓表[J];春秋;1994年03期
3 屈万里;;载书播迁记[J];春秋;2008年06期
4 朱宗顺;清末公立高校数量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5 张新科;;蔡元培与马君武借鉴德国大学理念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6 王恩田;从考古材料看楚灭杞国[J];江汉考古;1988年02期
7 夏鼐;;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J];考古;1960年05期
8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J];考古学报;1948年03期
9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J];考古学报;1954年01期
10 王献唐;;复傅斯年书[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王献唐先生金石学研究的成就[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02期
2 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01期
3 徐战;;版本大家王献唐及其书跋[J];收藏;2010年05期
4 李勇慧,张书学;王献唐与海源阁藏书之抢救[J];山东档案;1995年04期
5 杜泽逊;;王献唐师友书札整理说明[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6 周晶;;王献唐与海源阁遗书[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02期
7 张书学;;王献唐与翁氏《古泉汇考》之流传[J];文献;1994年02期
8 张书学;;王献唐先生藏书印鉴辑考[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9 夏青;;夏鼐、屈万里、王仲裕、孔德成论王献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10 商硕;;王献唐的印学交流[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六灵;秦运忠;陈懋弘;罗志军;;广西兴安金石早期脆性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光明;贺传芬;;齐明刀考古发现与研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3 张书学;卫氏;;《古泉汇考》之流传与王献唐[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4 刘森;;汉武帝白金三品抉微[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5 陈新;;伯益考略[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6 罗运环;杨枫;;蚁鼻钱发微[A];湖北省钱币研究文选[C];1997年
7 吴晓秋;;明代金石番长官司印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8 黄盛璋;;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9 王更生;;发表意见:扩大诗、词、曲、文吟诵的影响力[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清澍;;元代文献辑佚中的问题——评《全元文》1—10册[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西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曹永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初雪;[N];安徽日报;2005年
4 民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姚先林;[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孙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江苏煤炭地质局一四七队队长 刘建国;[N];中煤地质报;2007年
8 瞿德权;[N];中煤地质报;2007年
9 周宗奇;[N];山西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杨龙;[N];贵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慧;王獻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立民;葉昌熾《缘督庐日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洪权;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新城;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晓风;宋代金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9年
7 黄欢;清代中后期文士题材人物画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眭骏;王芑孙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柏亚东;唐代墓誌词语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卉;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朋;王献唐师友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超;山东省图书馆发展历史述论[D];山东大学;2005年
3 方凤丽;简论王献唐的文献成就[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蔡炜;王献唐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路红;20世纪前期山东省图书馆发展历史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文科;日照縣藝文志[D];山东大学;2011年
7 崔阶;陇南金石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英;纸上山河金石声[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熊明祥;以《张迁碑》为例探讨实物在金石书法研究中的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阳阳;洛阳出土北魏墓誌叢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王献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0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