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_《南京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贝德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5年
贝德士研究
董芙蓉
【摘要】:贝德士,1897年5月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其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贝德士先后在哈莱姆学院和牛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被联合基督教布道会授予传教士资格,并派往中国金陵大学任教。直到1950年离开中国,贝德士在中国生活达三十年之久,这一期间,他创建了金陵大学历史系,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难民,劳苦功高。离开中国后,他专注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并将一生保存的大量日记和书信捐献给耶鲁神学院图书馆,功勋卓著。1920年7月,贝德士来到金陵大学,在以后的三十年里,他为金陵大学做了很多贡献,首先是创建金陵大学历史系,金大历史系最开始是与政治系连在一起的,1924年独立成系,贝德士曾任历史系主任。他一手规划了历史系的课程编订、图书购置和教学指导,担任多门历史课程教学,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历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此外,贝德士还积极参与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和文科研究所史学部的学术研究工作,担任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委员会委员,负责拟定研究所的规章、设定课程和招生简章及后续的研究工作。战火愈演愈烈,1937年11月,金陵大学西迁成都,贝德士作为副校长留守校产,利用金大校园收容、救助难民,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直接与正在金大校园施暴的士兵对峙,竭尽全力来保护金大财产。战争结束后贝德士又回到南京,与各机关接洽,接收校产,协助金大复校,这些都对金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美国政府在南京沦陷前多次催促在宁的美国人离开,但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使贝德士毅然留了下来。他和其他西方人士一起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安全区,让难民进入避难,并给难民提供粮食、被服、现金和医疗等救助,共救助了25万南京平民。大屠杀之后,贝德士针对战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即日本在中国的毒品贸易和南京战争损失调查,对日本在中国的毒品贸易调查包括抗日战争开始前和南京沦陷后两个时期,揭露了日本在中国销售鸦片和海洛因的罪恶行径。南京战争损失调查则对战后南京战争损失、农作物和经济情形以及南京人民的职业、收入、生活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揭露了日本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无尽伤害。不仅如此,战争结束后,贝德士还作为证人出席东京审判与南京审判,揭露日本军方在南京的滔天罪行,包括对平民的屠杀、性暴行、抢劫和纵火以及毒品贸易等。1950年,贝德士离开中国,作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的传教士,他对中国基督教史有很大的兴趣,他着重研究了东亚基督教史,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发展‘三自’教会”这一中心问题。同时,贝德士还耗费了13年的时间撰写《基督徒在华奋进六十年,1890—1950》,从资料的搜集到提纲的撰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无奈天不假年,最终未能完成这一著作,抱憾而去。贝德士一生保存了大量的日记、书信等资料,后全部捐献给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总称“贝德士文献”。该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主要分为八个部分:通信、中国札记与资料、《基督徒奋进在中国社会》的书稿、中国著名基督徒文献、其它札记与所收集的资料、本人著作、教学资料和私人要件与言行录。对我们研究贝德士个人、南京大屠杀事件、金陵大学以及中国基督教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贝德士,有助于深化对其人生轨迹、性格特征以及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对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以及中国基督教史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3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昭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文献》[J];档案与建设;2011年08期
2 王奇生;章开沅教授与贝德士文献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新发现[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4期
3 章开沅;到底是谁在制造伪证?──驳田中正明著《南京大屠杀之虚构》对贝德士的诋毁[J];历史研究;1999年02期
4 张生;;美国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J];历史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剑;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宁美国传教士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增泉;略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学科调整——从大学教育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的角度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孙宅巍;;首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军人纪念碑[J];档案与建设;2010年12期
3 李金萍,辛显铭;我国综合性大学早期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先例和经验(下)——金陵大学推行电化教育30年系列述评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4 黄小英;;专业与学者:解读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创办史[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5 沈书生;;清末民初的电化教育成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桑新民;;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10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7 黄小英;;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专业课程创建的实践探索——以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8 高峻;林伟荦;;论章开沅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9 张卫波;;近十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03期
10 刘保兄;;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办学思想及实践之比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以林;;南京国民政府发展大学教育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2 卞修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伤亡及日军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二战期间日本国家军人在华反人道暴行系列研究之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3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4 张静;;太平洋国际学会与1929~1937年间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以金陵大学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张连红;;角色、行为与民族主义:南京伪自治委员会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关系初探[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夏泉;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1552-1911)[D];暨南大学;2003年
4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俞海洛;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学;2005年
6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娜;民国时期电化教育研究(1920-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欣怡;“南大人”的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成;中国教会大学人才培养特点透视[D];南京大学;2011年
5 周鹤;关于小林善纪《战争论》的批判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弦弦;清末民初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合并化”运动[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佳;南京农业大学百年农业推广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秋山;中国对日索赔的历史考察[D];河北大学;2001年
9 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研究(1902—1949)[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大庆;1938年1月17日“广田电报”考证[J];民国档案;1998年03期
2 文俊雄;李复为在英美放映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致董显光等报告两件[J];民国档案;2002年04期
3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J];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04期
4 张生;;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04期
5 魏楚雄;;历史与历史学家:海外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争议综述[J];历史研究;2009年05期
6 张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犊;财政部驻港人员有关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情报[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2 ;美国华人抗议江藤隆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3期
3 倪腊松;为了历史的尊严——评《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4 ;《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5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札记(之二)[J];史林;2003年01期
6 ;旅日华侨设立南京大屠杀研究资助项目[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2期
7 王秀霞;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国际安全区”研究的历史回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J];民国档案;2004年03期
9 李寒梅;;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5年08期
10 张群;;煌煌28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铁证如山[J];钟山风雨;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8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9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 徐志民;[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早报记者 龚菲 实习生 马秋萍;[N];东方早报;2014年
4 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谌苏芬;[N];光明日报;2014年
5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N];东方早报;2005年
6 周竞;[N];各界导报;2005年
7 记者顾兆农;[N];人民日报;2002年
8 记者顾兆农;[N];人民日报;2002年
9 邹德浩;[N];人民日报;2004年
10 朱成山;[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仇凯;论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兼论对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4 颜玉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薛媛元;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茹慧渊;浅析美国对南京大屠杀报道变化的原因[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张珊珊;罗伯特·威尔逊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程铂舜;集体记忆的规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被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贝德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0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