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以奈良至明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本文关键词: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以奈良至明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摘要】:日本国民性是日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形成的独有的性格特点,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世界来说,则更具有日本的代表性。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日本的历史对于其国民性的影响也很大。通过探究日本自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得出日本独特的发展历史对于国民性的影响,对于研究日本社会文化有更新的理解。
【作者单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
【关键词】: 国民性 日本历史 日本文化
【分类号】:K313
【正文快照】: 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探究,前人已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的国民性同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重大,在其国民性早期形成中有重要影响。胥思省在《浅议日本国民性形成》中,便提出地理因素的影响。提到日本国民性的探究,不得不提在二战后对于日本国民性论述非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有;所谓“日本文化特殊”[J];日本学刊;2003年02期
2 刘金钊,王秀伟;日本世风点描(1)[J];日语知识;2005年01期
3 王凤杰;;论“拿来的”日本文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浪言;;从日本人性格溯源日本文化[J];湖南农机;2006年04期
5 宋晓真;;论“礼”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6年07期
6 蔡雯静;;幸与不幸——日本文化之我见[J];才智;2008年01期
7 杨晨曦;;日本文化的性格[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6期
8 何晶;;被灾难雕塑的日本文化[J];中国报道;2011年04期
9 古月;“渡来人”和日本文化(四)[J];日语知识;1996年04期
10 刘凤嵩;论日本文化的崇外与排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永;;平山书画与日本文化祭[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余丹阳;;手帕和日本文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彭曦;;文学视角下日本文化论的“光”与“影”——评中西进《日本文化的构造》[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4 王玲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文化人眼中的伪满——以岛木健作的《满洲纪行》为中心[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5 何悦;王巧玲;;对最新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研究[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6 衷尔钜;;中日文化交融的先驱——陈元峗对日本文化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7 蔡文姣;;作为日本文化符号的色彩词汇——以“青”的文化语义为考察对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兴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吴玲;;论西田几多郎的文化观[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久松真一;关剑平;井上由纪子;;日本的文化使命与茶道[A];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日本使馆文化处 石泽毅;解剖奋进中的日本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许琳;中日关系的文化解读[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张建立;60年来日本文化研究述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佳;“日本的发现”[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成琳;本土偶像的国际表达力[N];人民日报;2011年
6 上海大学历史系 张智慧;催生战后“日本奇迹”的文化动因[N];解放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郑周明;李长声: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日本文化[N];文学报;2013年
8 张小兰;日本文化厅长官恳谈振兴日本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4年
9 蓝师发;韩国解禁日本文化[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10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 王勇;这是对日本文化的误解[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世响;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谷;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世文化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一位美国作家视角下的日本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汪冰;论日本文化中的海洋崇拜[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然;浅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D];浙江大学;2008年
5 崔婷婷;日本人的距离意识[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毅;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翔;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8 佟明勇;通过经典解读日本文化的特点[D];延边大学;2013年
9 张婉婉;日本人の[槊酪鈰X[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徐莎莎;战后二十年言论的轨迹[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08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