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犹太文化共生现象初探——以本雅明与格奥尔格圈的关系为例
本文关键词:德意志—犹太文化共生现象初探——以本雅明与格奥尔格圈的关系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德意志文化 犹太传统 本雅明 格奥尔格圈 现代性
【摘要】:德意志—犹太文化的共生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自19世纪中叶起至今有关讨论就几乎没有中断过。在一百多年的这两大文化交流史上,杰出人物层出不穷。通过选取代表了这两种文化的两位杰出精英本雅明和格奥尔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犹太文化与德意志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结论:比起其他母语为德语的犹太同胞,本雅明更好地兼收并蓄了这两大文化的精华,并以自己的独见有力地推动了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德语犹太文学作品及理论(1900-1939)”(14YJA752016)
【分类号】:K516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世纪犹太人身份危机问题的由来说起德意志和犹太两种文化的交流史,今天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之视为一段血泪斑斑、令犹太人不堪回首的灾难史,仿佛这是两种在体量上完全不成比例的文化。前者壮健博大,后者只能处于一种弱势的边缘地位。19、20世纪在德语界名声最响的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振华;;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主义[J];哲学研究;201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伟;;柏拉图《理想国》与当代都市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黄振地;;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尹慧峰;;论康德的对象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王会丽;;科学与非科学标准的论争——康德“普遍必然有效性”与波普尔“可证伪”思想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赵生学;;语篇图式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邱文元;;康德和因果问题的解决[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晓Pr;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宏芹;;“太阳神”的颂歌——格奥尔格的《颂歌》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2 杨宏芹;;闪光的歌就是蛹羽化的蝴蝶——论格奥尔格诗歌从《学步》到《颂歌》的“突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杨宏芹;;《颂歌》的内在结构及其仪式化——格奥尔格的《颂歌》的结构解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格奥尔格·海姆;贺骥;;格奥尔格·海姆诗选[J];上海文学;2004年12期
5 王一和;格奥尔格·西蒙·欧姆[J];中国计量;2004年12期
6 张玉能;;格奥尔格的象征主义诗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杨宏芹;;诗人-王者与缪斯-圣礼——解析格奥尔格的《颂歌》之“突破”[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8 钱弘;;《心兽》:政治逃亡背后的语言恐惧[J];文学与人生;2012年04期
9 吕婷;真实的游戏[J];天涯;1999年04期
10 刘永强;格奥尔格的象征之歌[J];德语学习;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柳漾(书评人);莫妮卡·费特:在诗意中战栗[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2 裴胜利;海螺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秋果;斯特凡·格奥尔格唯美诗歌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崔婕;对理查德·贝尔·霍夫曼的小说《格奥尔格之死》中死亡主题和死亡书写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15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