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
本文关键词: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曲阜师范大学》 2006年
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
王昌沛
【摘要】:经济关系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反映着中苏整体关系的阴晴圆缺。目前,在国内史学界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中苏关系的文章聊聊可数,尤其是对中苏关系“蜜月期”两国经济关系发展曲线的研究至今未见成文。本文在搜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中苏双方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分析入手,揭示了1953—1959年间、即赫鲁晓夫执政前期中苏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一系列表现,探讨了这一时期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发展对双方的影响。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中苏整体关系变动幅度最大,它显示出了中苏之间从高峰到低谷的关系曲线,而国家关系的友好合作与摩擦冲突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前期的1953—1959年,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一致、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双方对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都采取了积极化解的态度,加之两大阵营对峙的特殊环境以及斯大林时期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使两国相互之间以信任为主,经济关系进入“爱恨交织、以爱为主”的蜜月期。 在这一时期,赫鲁晓夫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时期所奠定的经贸合作基础,消解了双方经济交流的摩擦和不快,扩大了中苏经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中苏双边贸易,增加了对华援助项目,加强了中苏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和科技合作,并向中国提供了许多经济援助,使双方的经济关系“渐入佳境”。中苏经济关系的“蜜月期”发展对中苏两国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K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昌政;;赫鲁晓夫曾在美遭遇“色情”袭击[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2 威廉·陶伯曼;王跃进;;赫鲁晓夫:如何在大清洗中飞黄腾达[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6期
3 刘晓;;苏联撤走专家的前前后后[J];决策与信息;2011年07期
4 陈为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雨花;2011年09期
5 佚名;;前克格勃官员萨利尼科夫追忆 苏共领导人鲜为人知“琐碎事”[J];报刊荟萃;2011年07期
6 杨华;;赫鲁晓夫时期宗教政策及其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7 左凤荣;;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澄清一些被曲解的苏联史实[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8 阎明复;;中共代表团与1960年莫斯科会议[J];武汉文史资料;2011年08期
9 马龙闪;;谁是苏联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第一人——兼及苏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10 沈志华;董洁;;1960年,中苏竞相援助朝鲜[J];报刊荟萃;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广;;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构想[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2 高兵;周鑫;;对地质勘查经济关系的一些认识[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地矿经济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宗传;;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杜新波;胡杰;南雪玲;;房价与地价经济关系实证研究[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季然;邓煦和;王其龙;徐长舜;;雷池江滩地区易感地带灭螺与螺情、病情和经济关系的探讨[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干飞;;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形成矿业权的经济关系研究[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8 袁文平;;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9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耀荣;陈乃新;;界定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方法论思考——“增量利益关系论”之方法论解读[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亚历山大·加修克 (俄)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N];世界报;2009年
2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N];北京日报;2010年
3 谢尔盖·赫鲁晓夫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N];世界报;2010年
4 吴伟;[N];东方早报;2011年
5 瓦莲京娜·奥别列姆科(俄) 本报特约编译 粟周熊;[N];世界报;2010年
6 李卫红 徐元宫;[N];学习时报;2010年
7 述弢;[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戴庆华;[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记者章亚东;[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毕文纲 王 耘;[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罗英杰;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关系[D];外交学院;2004年
3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薛克鹏;经济法定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5 张珊珊;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D];复旦大学;2007年
6 苏提;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老中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8 黄小广;港美经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吕瑞林;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饶接华;援助与回赠[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伟;基于经济关系的互联网层次化建模与演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赵湘桂;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陶能为;全球化时代的南北经济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6 赫英;论中国与南非建交以来经济关系之发展[D];外交学院;2011年
7 王丽丽;论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D];吉林大学;2006年
8 高丽萍;1966-1978年美台经济关系的转型[D];苏州大学;2005年
9 戴建民;对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的系统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小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美国的评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0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