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

发布时间:2016-12-18 12:10

  本文关键词: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扬州大学》 2010年

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

郭宁宁  

【摘要】: 清代伊始,清政府便不断调整对朝外交策略。从1637年朝鲜仁祖李倧归附清朝,到欧美国家到东亚寻求通商签约之前,清朝与朝鲜保持着传统的朝贡关系。出于华夷秩序观和“字小事大”的外交原则,除了对清统治构成威胁外,清政府不干预朝鲜内政外交,皇太极甚至在1637年确定中朝两国关系中明确提出了朝鲜与日本贸易依旧的敕令。自英国商人屡次要求与朝鲜通商之际,“事大”的朝鲜便不断把通商事件告知清政府。清政府则以保护属国为由,代为处理朝鲜与英、法等国的外交事务。这种“代为处理”实际上是直接操控朝鲜外交,以免破坏东亚朝贡体制。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朝鲜事务则寻求冲突双方的“调解”,遂陷入“不介入”政策的漩涡。“不介入”政策是清政府寻求自保的产物,但它也在防止法、美等国借“朝鲜为中国属国”为由施压清政府并利用清政府权势逼迫朝鲜就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瓦解了中朝朝贡关系体系。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征韩论”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以1875年的“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着手入侵朝鲜。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以日本为“近患”的清政府逐步调整对朝方针,开始由“不介入”政策转向有限的“引导”朝鲜外务。从江华岛事件爆发后的局势发展来看,清政府的有限“引导”仍是以“息事宁人”为目的。 随着朝贡体系的逐步瓦解,清政府也放弃了对周边属国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义务”,转而投向以调解为手段,以自保求生存,努力实现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的势力平衡。日本则是看准了清政府“不介入”政策的目的,并利用了中国的“不介入”政策,顺利地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随着日本势力在朝的逐步深入,清政府便力劝朝鲜政府实行开国政策,并试图把中国内部的“以夷制夷”策略搬用至朝鲜外交之中。1882年《朝美通商协条约》的签订便是清政府引导下的朝鲜“以夷制夷”策略的实践。不料,“以夷制夷”却使得清政府在朝鲜事务中陷入被动,至1894年,随着朝鲜最后一次向清朝进贡,东亚朝贡体系寿终正寝,而朝鲜也沦于日本之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2;K31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5
  • (一)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8-9
  • (二) 研究动态9-13
  • (三)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13-14
  • (四) 研究价值14-15
  •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朝鲜“事大”外交的回归15-20
  • 第一节 华夷之辨与小中华意识15-17
  • 第二节 朝鲜“事大”外交的回归17-20
  • 第二章 从“放任”政策到“不介入”政策(1840-1875)20-37
  • 第一节 “放任”政策的内涵与表现20-22
  • 第二节 “不介入”政策的源起与发展22-37
  • (一) 清政府在“丙寅邪狱”事件前后的反应25-28
  • (二) 清政府在“辛未洋扰”事件前后的反应28-31
  • (三) 朝鲜与日本外交的“修好”与国书事件31-37
  • 第三章 “以夷制夷”策略在朝鲜的确立与实践(1876-1881)37-50
  • 第一节 清政府对朝“不介入政策”的转变38-43
  • 第二节 干涉政策的转变——“以夷治夷”策略在朝鲜的实践43-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后记5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礼恒;;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1993年02期

    2 李秀莲;光绪初年中朝商贸关系的嬗变[J];安徽史学;1997年04期

    3 王珊;甲午战前远东的国际背景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4 王如绘;《江华条约》与清政府[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5 刁书仁;论萨尔浒之战前后后金与朝鲜的关系[J];清史研究;2001年04期

    6 陈尚胜;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7 权赫秀;;《江华条约》与清政府关系问题新论——兼与王如绘先生商榷[J];史学集刊;2007年04期

    8 梁凯;晚清华夏秩序的解体——兼论“朝贡”关系的终结[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6期

    9 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J];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10 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韩文琦;;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以近代日本军事变革为参照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秦程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之国际承认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金卫星;;二二六事件、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7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隋淑英;;片山内阁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原型的构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9 黄文治;;美国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态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宋丁羿;;史料利用与儒家《春秋》学的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王崇实;;会宁、庆源开市——谈清代吉林与朝鲜的边境贸易[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王明星;;日本近代“征韩外交”再探[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4 金龟春;江华岛事件真相[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4期

    5 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1636—1894)[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6 曹力强;清政府对朝鲜海关的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02期

    7 王臻;清朝对李朝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简论[J];东疆学刊;1999年04期

    8 金景一;浅论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的三个层面[J];东疆学刊;2002年02期

    9 康大寿;《南京条约》与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取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戚其章;《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J];民国档案;199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权赫秀;马相伯在朝鲜的顾问活动(1882年11月—1884年4月)[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2 王如绘;《江华条约》与清政府[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3 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4 王开玺;中国近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J];史学月刊;2001年02期

    5 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尊;;元末明初中朝交通路线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李佩琳;;美帝國主義向中朝人民使用細菌武器是鐵的事實,不容狡賴的[J];科学通报;1952年S1期

    3 张爱波;徐传武;;“清谈”与中朝名士[J];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4 栾凡;;元代的中朝朝贡关系[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5 陆经裕;;不朽的友誼[J];读书;1958年20期

    6 萧平汉;继承秦代衣钵的西汉法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张爱波;;论“任诞”与中朝名士[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8 陈希;;中朝话语标记语“什么”与“■”的语用功能对比[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2期

    9 张士尊;清代中朝之间“瓯脱”地带人口与环境变迁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亚;;“空中優势”的末日[J];世界知识;1951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昭全;;我的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杨昭全;;建国60年来我国的朝鲜·韩国史和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李虎;;东亚三国近代文化成因及比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5 陈慧;;李重夏之“土门”认识考辨[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6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变及分析[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7 周阳敏;;转移支付的性质——制度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昱;;自发交易所的发展演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闫献伟;夏少敏;;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及未来的价值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新芳;;利用卫星云图对飚线天气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通讯员 罗铭;[N];中国电力报;2010年

    3 实习生 李洪威;[N];吉林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杜守利;[N];图们江报;2010年

    5 记者 王立新;[N];吉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歌;[N];人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胡键 通讯员 岳宗;[N];南方日报;2009年

    8 记者 魏娜;[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9 通讯员 刘国平 王建凯 胡晓平;[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毛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王春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龚志武;远程开放大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宁宁;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D];扬州大学;2010年

    2 郑钟云;近代中朝贸易述论(1840-191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崔菊华;明代登州在中朝交往中的重要作用[D];鲁东大学;2012年

    4 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婵;试论19世纪末朝鲜对华关系转型[D];延边大学;2013年

    6 赵佳锴;近代中朝两国开港条约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7 栾威;中朝贡使制度研究(1637-1840)[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聂金凯;袁世凯在朝鲜的活动与近代中朝日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维彬;田千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姗姗;中朝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8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18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f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