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战后德国中层社会形成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03 00:14

  本文关键词:战后德国中层社会形成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战后德国 阶层社会 中间阶层 福利社会 公共社会


【摘要】:德国社会的工业化虽肇始于19世纪,但庞大社会中层则在战后才开始出现,那是德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快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60年代。正是腾飞的发展速度引发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新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引发了教育等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促成了庞大中间阶层的出现,即原来只占社会极少数的中间阶层一举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成为了社会的多数。这全方位地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不仅使原来的阶级社会变成了阶层社会,也使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社会差别变小,社会稳定系数提高,国民收入转向均等化,社会转向福利社会,消费社会和公共社会。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战后德国 阶层社会 中间阶层 福利社会 公共社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德国经济、社会结构和阶级构成的变化研究”(批准号09BSS016)
【分类号】:K516.5
【正文快照】: 社会中层可以从经济和社会地位角度来界定,前者指位于富有和贫困阶层之间,后者指处于上层和下层之间。工业化初期,由于低级生产手段和劳动方式的缘故,社会主要呈现二元分化的结构,即贫和富,上和下。到了晚期,由于生产手段和劳动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两头向中间靠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海爽;韩秀梅;;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其中间阶层形成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2 宋严萍;试论19世纪法国中间阶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J];史学月刊;2004年02期

4 刘保国;试论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J];实事求是;2003年05期

5 陈秀武;;论大正时代新中间阶层的政治意识[J];日本研究论集;1999年02期

6 龙坪;;时髦的中产,尴尬的阶级[J];中国企业家;2007年09期

7 ;[J];;年期



本文编号:962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962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