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与中国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吕思勉与中国史学研究
【摘要】:吕思勉,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大家,毕生专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作为历史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史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在学术领域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一生,先后出版了多部史学专著,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吕思勉 历史学家 史学思想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大家,在史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生著述丰富,他的学术著作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建树,当代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将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的学术著作无论在内容、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康桂英;;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康桂英;卢光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张耕华;;吕思勉史学思想三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萧功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吕思勉先生的治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振堂;李慧;;吕思勉的史学方法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孙建军;王东;崔星;;吕思勉史学思想及史学理论研究之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康桂英;;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述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盛亚军;;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研究引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袁振宇;袁振堂;;吕思勉史学思想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2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晓雨;光华大学三十年代五位教授的国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麻玉霞;《吕著中国通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英姿;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7 郑静;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温晓静;吕思勉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早;一本个人化的历史[J];读书;1997年09期
2 虞云国;论吕思勉的新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2期
3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J];史林;2008年01期
4 吕思勉;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4期
5 洪认清;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家与史学[J];史学史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振宇;袁振堂;;吕思勉史学思想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2 何家宽;;吕思勉的史书体裁观及其实践[J];沧桑;2009年06期
3 何周;;浅论吕思勉的史料观[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4 何周;;吕思勉的史书体例观[J];沧桑;2010年12期
5 何周;;浅论吕思勉的史学功能观[J];沧桑;2009年01期
6 孙建军;王东;崔星;;吕思勉史学思想及史学理论研究之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田亮;;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以抗战时期为中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秦颖;;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1990年03期
9 庄辉明;吕思勉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10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历史理解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4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5 王利红;;试论卡莱尔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杨国强;周武;;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7 陈新;;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白寿彝;;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10 黄凯锋;;历史评价与历史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流动大学的跨国史[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陈恒 常程;知识的容器、观念的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俞吾金;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N];文汇报;2010年
5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杨波;让历史重回公众视野[N];解放日报;2004年
7 子雨;从西方的几本历史书看他们的历史叙述特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唐小兵;旁观者的自由介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研究员 程恩富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叶险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林剑 福建三明学院副教授 王立端;历史能否假设[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刘全仲;正视自己者为圣贤[N];抚顺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姝君;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晓静;吕思勉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3 冯会华;战士与学者[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5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周;浅论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7 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琛;史景迁史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雯汶;论刘节的史学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3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3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