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梁启超的多学科治史观

发布时间:2017-10-16 12:26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的多学科治史观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多学科 治史观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梁启超的史学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是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将历史学与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最能体现其多学科治史观。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梁启超 多学科 治史观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梁启超受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和学术观点的影响,最早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旧史学。尤其在经历了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淡出政界,潜心从事于史学研究。期间撰写了大量的史学专著,创建了新史学方法论,推动了史学发展。因此,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者。对梁启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治史以求真为尚——《中国近代史实正误》读后[J];近代史研究;1990年04期

2 黄钟;一个甲子的沧桑[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8期

3 魏承思;治史道路上的两个飞跃[J];河北学刊;1987年02期

4 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5 李汉林;略论孔子治史的原因与条件[J];湖湘论坛;1994年06期

6 桂署钦;浅论读史与治史[J];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7 陈怡;心中的史家[J];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04期

8 干树德;郭沫若按照时代要求治史的原则[J];郭沫若学刊;1995年01期

9 陈乐民;治史重在求真[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2期

10 戴逸;治史四要素[J];安徽史学;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志安;;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郭沫若的治史特点[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2 杨绪敏;;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3 谢保成;;郭沫若史学研究的重要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荣丽华;钟作英;;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6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范;生活是治史者的教科书[N];人民日报;2004年

2 韩立勇(书评人);探究中国三波民间治史热[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3 王宏钧;莫道书生一卷老,从来治史为经今[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郭德宏、刘晶芳;治史:2004年史家新唱[N];北京日报;2004年

5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杨生茂治学之道管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叶帆;“小历史”与大视野[N];人民日报;2008年

7 张和声;智以藏往,神以知来[N];文汇报;2009年

8 荣誉学部委员 朱大渭;谈谈史学研究学风和治史方法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 陈香;学者呼吁读史治史当观大治得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余坦坦;谈谈历史描述的“个人化”趋势[N];长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家元;二陈治史旨趣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黄信远;华企云中国边疆史研究综论[D];扬州大学;2012年

3 赵文宇;杜维运清代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邬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占辉;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益萍;刘节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邢娜娜;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的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辉;贺昌群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孙巍;岑仲勉学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2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42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