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史学的本土路径:梁启超的章学思想探源
本文关键词:走向新史学的本土路径:梁启超的章学思想探源
【摘要】:梁启超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阐发建立在其新史学认识的基础上。章学是梁启超回归本土学术后,对传统史学择优采纳的重要载体。在章学诚思想从学术地理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梁启超的推介发挥了关键作用。梁启超从章学的"六经皆史"、"史德"、"至乃史体"中推演出"新史学",他认同并阐发了章学诚学术思想中的创新倾向,并将之视为新史学的本土路径,进而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武汉体育学院;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关键词】: 新史学 梁启超 章学 本土路径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清代是中国学术走向近代的重要转折点。生活在乾嘉考据学盛行之际的章学诚,是清代中后期学术发展的关键人物,使传统学术实现了诸多创新,却始终不被学术界主流所认同。近代以后,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章学的重要价值,纷纷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探讨了其学术思想的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超;;清初士子的“明哲保身”论——以朱彝尊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4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董小改;袁新春;;《淮南子》艺术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吴国庆;;乾嘉“汉学”范畴演变的多维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韩荣钧;;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略论[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焱兵;李学才;;颜元教育哲学思想评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10 沈文凡;张德恒;;“重白抑元”之论对唐代诗人元稹公允吗?——兼论周相录《元稹集校注》的价值与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更生;;颜元与洛克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平保兴;;西方索引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研究[A];2009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黎;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陈丹;甲骨文基y字形构形与使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巩怀霞;《香祖笔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满凤;张尔田史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云灏;新史学再认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 侯云灏;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历史地位[J];河北学刊;2001年06期
3 刘俐娜;晚清政治与新史学[J];史学月刊;2003年08期
4 李伯重;迎接我国的第二次“新世纪,新史学”[J];中国史研究;2005年S1期
5 张国祥,张平海;梁启超、鲁滨孙《新史学》之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任幸芳;论梁启超《新史学》与《新民说》的内在一致性[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3期
7 宋学勤;重新解读梁启超《新史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侯云灏;20世纪初“新史学”的产生及其演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承宗;新史学的回顾与前瞻[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屠艳;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3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丁爱华;论特纳“新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4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8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