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方法”——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思
本文关键词:“以中国为方法”——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思
【摘要】:目前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西方语境中被提出与阐释的。伴随着中外诸多学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的多方面质疑,"谁的现代性"这一提问再次触及到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中国现代性的构建离不开中国语境,多元现代性的提出调和了现代性的普遍价值和民族传统的关系,重建精神主体性,重思中国近代思想的流变,才是中国现代性独特的"剧情主线",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对象是考虑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思路。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 现代性 多元现代性 中国语境
【分类号】:K02
【正文快照】: 现代性本身是一套源自西方现代的理论,[1]在西方膨胀为“世界”的同时,现代性也抹去了起源的痕迹,摇身变成了普世性的世界标准。从西向东,现代性随着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对非西方的全面介入而扎根全球。作为西方之外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一以现代性为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晓明;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吴冠军;绝望之后走向哪里?──体验“绝境”中的现代性态度[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3 吴冠军;“承认的政治”,还是文化的民主?——回应汪晖对“权利自由主义”的批评[J];开放时代;2001年12期
4 吴冠军;“承认的政治”,还是文化的民主?——回应汪晖对“权利自由主义”的批评[J];开放时代;2002年01期
5 吴冠军;什么是启蒙?——人的权利与康德的启蒙遗产[J];开放时代;2002年04期
6 郑恩允;;历史可能性:想象与实践——汪晖访谈[J];书城;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10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1103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0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