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大历史”:前提假设、范围与可能性
本文关键词:新旧“大历史”:前提假设、范围与可能性
【摘要】:近年来,大卫·克里斯蒂安等人已经将"大历史"提升为一种研究过去的新方法。本文将大历史与旧大历史、也就是"普遍史"传统并列。"新"大历史或者以一种连续的神学为基础,或者建立在一种唯物主义形式之上,这种唯物主义被看作人类历史决定因素,或者起源于两者多少有些矛盾的混合。新旧大历史例示的"大跨度历史"与其说是对历史知识的贡献,不如说是这种或那种世界观的叙述化过程。在区分最大跨度历史与"仅仅是"大跨度历史过程中,在历史书写过程中满足大跨度历史要求的更好方法是更适度的尝试,例如,大跨度比较史、网络与交流史、专题史和现代化史。
【作者单位】: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1
【正文快照】: 最近,历史研究、书写与教学的一个显著进步是,对大跨度历史的兴趣空前高涨。这种历史追求包罗整个世界。历史学家熟知“世界史”与“全球史”,部分因为历史学家自身制造的与日俱增的压力,但更多压力来自教育当局和“消费者”寻求这些类型课程的教学。历史学科史”力图将历史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成;;从怀特透视全球史[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3期
2 方林;;略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全球史的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3 董欣洁;;《全球史杂志》2010年文摘[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4 蒋竹山;;探寻世界的关联:全球史研究趋势与实践[J];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5 多米尼克·塞森麦尔;刘俊姝;王玖玖;;全球史及其多元潜力[J];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6 王玖玖;;当代史学的文化转向与全球转向——评蒋竹山《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J];全球史评论;2013年00期
7 刘文明;;全球史的研究范式、趋势与学科性质——评《什么是全球史》[J];全球史评论;2009年00期
8 庞永锋;;论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兼论中国的全球史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俞金尧;;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10 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晓华;林硕;;自我他者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全球史”视野的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王永平;;全球史与中国史研究[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3 刘文明;;全球史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多元性[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4 戴维·克里斯蒂安;张伟伟;;全球危机与史学的全球化——大历史与感悟当前危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夏继果;通向全球史的两条路径[N];光明日报;2008年
2 刘文明;生态环境:全球史研究关注的问题[N];光明日报;2012年
3 记者 薛倩;全球史研究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曾江 郝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美国罗文大学历史学教授 王晴佳;“大写历史” 为何复苏?[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赵刚;什么都看到,什么都没看清楚[N];东方早报;2012年
7 记者 小白;怎样考察二十世纪的历史学[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张德明;2012年历史学热点综述[N];团结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博;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明娟;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36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3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