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两个层面与历史存在的四种形态
本文关键词:历史研究的两个层面与历史存在的四种形态
【摘要】: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在"重构论"、"建构论"及"解构论"这三种史学理论下,对"过去"的研究都是从对"事实"的构拟开始的。"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物(事物)与事(事件),二者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基本层面:考古学强调"物"的研究,而中国传统历史学则侧重于对"事"的探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研究是一个将史料转换成"事实"乃至过去某个面相或者某个片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在历史学家的精神观念中进行的,由此加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解释的成分,形成了历史的另一种形态——"观念中的历史"。观念中的历史与过去真实客观地发生过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一样,都是历史存在的形态之一。它使得历史解释完成了由"客观"的"史料"向带有"主观"解释色彩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礼〉礼器神话与中国礼制话语研究》(13CZW02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6
【正文快照】: 历史与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却常常被大众所混淆。我们常识意义上所谓的“历史”一般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即所谓的历史存在(historical reality);二是指对这个“过去”的记载、描述、考订和解释。[1](P127)前者是已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大致称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舒宪;;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晁福林;从精神考古看文明起源研究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曹洁;;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音注补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段伟;;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马育良;;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墓主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李箭;;教育历史研究的新范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树增;;《左氏春秋》“史”、“传”考辨[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7 倪梁康;;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葛志毅;;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文化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10 孙孝忠;;汉代的黄白术及其流派[A];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舒宪;;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及“写”文化的多种叙事[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叶舒宪;;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J];文学评论;2006年05期
3 叶舒宪;;玉的叙事 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鸣;;历史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J];北京党史;2013年04期
2 江连山;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2期
3 赵伯乐,陈黎;市场经济对历史研究的挑战[J];创造;1994年02期
4 江连山;浅论历史研究的现代化[J];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5 程美东;历史研究如何关注现实[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6 刘汉东;论历史研究的文化构筑[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小组[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8 雷颐;“日常生活”与历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3期
9 龚书铎;世纪之交历史研究感言[J];史学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马寅虎;历史研究对象认识线索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小组[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3 隗瀛涛;;历史研究的新视角[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徐永生;;贺孟世凯先生古稀大寿——记一位历史研究领域中改革开放的导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敢峰;;序[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7 郑晓云;;近年来国际上水历史研究的进展与关注[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赵书;;重视北京民俗历史研究丰富世界城市文化内涵[A];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C];2011年
9 李东光;;论历史研究在挖掘与弘扬博物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八路军纪念馆历史研究工作的实践与体会[A];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8年
10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业英;关于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思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田闻之;做历史研究不应走偏[N];北京日报;2013年
4 记者 褚国飞;当代历史研究更加重视跨国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微笑;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不断推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杨奎松:历史研究是对人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王文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打开墨西哥历史研究的学术之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薛倩;“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符雅璇;档案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N];中国档案报;2003年
10 黄海敏、徐剑梅;就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双方达成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东;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阿里玛;《鄂尔多斯日报》(蒙文版)的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布仁图雅;锡林郭勒广播电台蒙语广播发展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5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凯;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的价值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0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0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