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年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刘大年史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大年 中国近代史 阶级斗争观点 解释体系 当代史学
【摘要】: 1949年新旧政权完成更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史学在此之前经历一段“在野”期后,终于取得正统和主流地位,并获得空前发展。一批在三、四十年代业已星光闪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此时更是光芒四射,这一群体大致是以郭沫若、范文澜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当人们只将赞佩的目光注意他们或为他们的高言阔论所吸引之时,在他们身边却又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迅速成长起来,这一群体则是以刘大年、胡绳为代表的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家。这一代史家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他们的学术历程和学术命运与新中国五十年风雨历程紧相关联。如果我们把新中国五十年作为一个学术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史学,分明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是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天下”,“文革”后他们相继去世,以刘大年、胡绳等为代表的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接过“掌门”,坚守唯物史观史学阵地,薪火相传。 比较第一代和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学术历程,第一代史家体验的是唯物史观史学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的艰辛和喜悦,第二代史家除分享了唯物史观史学统领史坛的快乐外,还经历了唯物史观史学学术势力逐渐下沉的无奈。因此,后者的学术生态和学者的心境更加复杂,他们学术取向的变与不变,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更值得后人去探讨,因为它不仅仅属于已经逝去的时代,而且昭示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研究以刘大年为代表的这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史学,对身处21世纪的史学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刘大年史学作为一个学术史对象研究,有助于求索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史学的学术生态。 英国史学家卡尔曾说,历史学家是个体,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学会从这一双重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学家。因此,对于刘大年这样有影响的史学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缅怀表彰式追忆上是不够的,而应该把刘大年史学作为学术史对象置入20世纪后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框架中进行综合研究。 任何史学家的史学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我们首先从时代、史学与史家三者互动中分析与刘大年史学密切相关的生平、著述与学术交往。刘大年既是一名学者又是一名战士,早年革命战士的生活经历直接决定了他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品格的定位。刘大年一生大部分时间处在中国历史学界领导地位,亦学亦官,这使他在多次运动中往往处在一线。刘大年一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并认为史学应为政治服务,因此,其著述往往处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与政治意识形态挂得比较紧。刘大年又是一个有广泛学术交往的史学家。分析他与毛泽东的学术交往,可以看出他终生都在诠释毛泽东历史理论特别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论,是毛泽东近代史理论的忠实捍卫者;刘大年与史学“五老”学术交往都比较密切,而与郭沫若、范文澜学术交往和工作生活交往尤多,郭老和范老对刘大年的学术影响更深;刘大年与胡绳也有广泛的学术交往,他们二者的学术交往属于同辈学人的互相促进。刘大年与国外学者交往也比较多,尤其是与日本井上清的交往甚深、交情甚笃,这是缘于他们共同的学术偏好;与齐赫文斯基交往特别曲折,由互相为敌到成为朋友,他们学术上的论战反映的是中苏那段特殊时期的意识形态论战对历史学术、对历史学家造成的影响。 史学家的史学建树或史学成就是当代人或后代人研究其史学的主要载体,也是衡量其史学地位的主要凭依。刘大年史学成就巨大,撮其要归纳之:第一,刘大年在研究美国侵华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紧随刘著《美国侵华简史》之后,研究美国和其他国家侵略中国历史的课题迅速展开,论著和文章大量涌现。这一方面反映了刘大年作为一名战士学者的为学旨趣,另一方面反映了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学术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联。此书奠定了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刘大年一生专注中国近代史研究,在编撰中国近代通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他主撰的《中国史稿》第四册和后来在此书的基础上扩编为的《中国近代史稿》全三册,代表了他在这方面的最高成就。此著以“反帝反封建”为“红线”贯穿全书,对近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自己见解渗透其中。在近代史解释体系上完善了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全面反映了刘大年在近代通史编撰方面的重要成就。第三,致力于辛亥革命史研究。如果说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方面有更专注研究的方面,则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专题。他在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孙中山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四,开拓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是刘大年晚年开拓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做出了突出业绩。由于刘大年的奋力开拓,及胡乔木、胡绳的共同努力,抗日战争史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大规模开展起来并取丰硕研究成果。第五,近代经学方面的研究。刘大年前后历经十年著《评近代经学》长文。这是刘大年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时间里,面对“国学复兴”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活,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学做出的再认识,它凝聚了一个战士型学者对传统经学的理解。此文从传统文化深层解读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革命,极富创见。 任何有成就的史学家在自己的著述中都体现着一定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有学者说,从1949年开始,几十年间,毛泽东的历史观点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题。学习、宣传、阐释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题。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指导着、规范着、覆盖着中国史学界。可以肯定的是,刘大年这一代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斗争观点是刘大年史学理论最突出表现。刘大年始终坚信人类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或者说,将这一观念具体贯彻到历史研究中,就是认为要把社会关系及其运动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研究私有制社会,就是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在毛泽东历史观的指导下,刘大年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下层劳动人民的革命与起义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旧史书上劳动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被颠倒了,事实上,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才是历史创造者,因此,劳动人民历史主体论是刘大年始终坚信不疑的观念并贯穿于其史学著述之中。 与史家的史学理论一样,有成就的史家也往往都有自己研究历史的套路和认识历史的方法论。一般地说,史家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是表里如一的。在阶级斗争观点指导下,刘大年在近代史研究中体现着传统的治史方法和路径或者说是史学方法论特色,这就是从革命时期开始构筑的革命史范式。这一范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酝酿,中经40、50年代到60年代最后完善。刘大年对完善这一解释体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文革”结束前,革命史范式一直统领史坛,它把“革命”看作历史的最高价值,其突出的外在表现是把近代史叙事革命史化。“文革”后,中国社会向现代化重新定向,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现代化范式迅速崛起,传统的革命史范式遭到质疑和挑战。如何回应挑战成为刘大年在新时期思考的重要问题。两种范式在一系列问题上展开论辩,刘大年反对以资本主义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强调研究近代史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被刘大年引为同道的胡绳除仍坚持阶级斗争主线论外,同时也赞成用现代化作为一个线索串起来写中国近代史;在“民族独立”与“近代化”问题上,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应该先行,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胡绳在这一点上赞同刘大年的观点;两种范式另一个分歧点是如何认识近代革命与改良问题,刘大年认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脊梁和主旋律,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当承认,两种范式都是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有效模式,但由于方法论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历史的某些侧面,只有多种范式互补方可有益于史学的发展。 综观之,刘大年史学是那种与政治联系比较密切,强调阶级斗争观点,意识形态倾向比较突出的那一种史学。其史学革命意识形态是他学术与政治高度绾合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们只认为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交织在一起必定损害学术。从刘大年一生学术实践来看,其实未必,如果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政治意识形态对学术建设有不可低估的正面价值,当然,如果政治意识形态全面控制史学,产生的负面作用会非常之大。刘大年学术一生取得了巨大史学成就,从学术史意义上证明了这一点。 刘大年这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经历了新中国五十年风雨历程,如同我们国家在这五十年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一样,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学家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坎坷。在这五十年里,最突出的变化是社会主题完成了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因应社会主题的转换做出了相应调整并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各个史学家认识不一,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中,其史学又表现了个体差异,有时认识甚至并不正确。因此,唯怀有不卑不亢之心,既不虚高,又不妄贬,客观探讨主要史家们的史学,才能准确了解刘大年这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生态,进而从整体上正确衡估这一代史学家的史学,这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雪侠;;只有你不知我的秘密[J];人生十六七;2008年01期
2 谭格格;曹键音;;李拜天大人在说话[J];男生女生(银版);2007年03期
3 廖勇;;浅析章学诚史学成就——以史家历史感为中心[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月如;;宝石与石头[J];国学;2011年03期
5 小熊洛拉;;玉米的囡囡[J];男生女生(银版);2008年02期
6 乔十光;;浓妆重彩 独树一帜[J];美术;2011年05期
7 周广玲;;在书香里品年味[J];青少年日记;2011年03期
8 ;“森林之歌”祝大年的绘画艺术[J];华人世界;2011年09期
9 张祥干;;论孔子的史学实践[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10 张霞;;国学大师刘咸p樝壬芯渴雎踇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庆发;翁卫平;;郑樵《通志》的史学成就[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鲍永军;;略论南宋永嘉事功史学的基本特征[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3 陈其泰;;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荣丽华;钟作英;;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5 王玉国;;东吴文化浅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陈永志;;从“球形发展的天才”说开去——关于“郭沫若观”及如何建设“郭沫若观”的思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志萱 杨明柱;欧洲电子商务“过大年”[N];经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夏树;小岗农民过大年[N];农民日报;2010年
3 文/甄城;赵大年的快乐人生[N];中国物资报;2000年
4 记者梁凤鸣;五万市民图书馆里过大年[N];北京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顾鑫;农药“大年”期盼或落空[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张晓华;“妆扮”新居入住过大年[N];韶关日报;2009年
7 黄仁国 湖南科技大学;大年先生要我“多读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 作家 王蒙;欢欢喜喜过大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田晓岫;说古道今过大年[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卢杰;明大年:深入毒穴毫不退缩[N];法制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3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8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洪俊;北朝史学考论[D];云南大学;2010年
2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超;南朝政治影响下的史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5 燕朝西;邵晋涵的生平、著述及其史学成就[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永伟;王树民史学成就述论[D];安徽大学;2012年
7 关楠楠;试论20世纪我国维吾尔史学成就[D];兰州大学;2012年
8 王林博;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玉珠;论《世说新语》的史学成就[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马小丽;赵绍祖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47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4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