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发布时间:2017-12-03 19:22

  本文关键词: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更多相关文章: 吕思勉 唯物史观 运用上的限度


【摘要】:吕思勉对唯物史观的接触约始于20世纪初,至迟到20世纪的20年代,他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唯物史观的赞同,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从经济上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更为他所赞赏,并在他的论著中加以运用。然而,他与当年唯物史观派的历史学家不同,他虽赞同唯物史观的经济的分析方法,但并不把它视为唯一的因素,不赞同事无巨细地都从经济上来分析原因;更不赞同歪曲史实而套用某种历史发展演进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这是他赞同和运用唯物史观的限度和底线,也以此批评当年"过信唯物史观者"有此弊病。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和学界的舆情,已不允许在赞同或运用唯物史观时持什么限度或底线了,晚年的吕思勉也不愿再多谈唯物史观。然服膺唯物史观,他终身未变。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吕思勉史学研究”(12BZS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3
【正文快照】: 在20纪的中国史学界,吕思勉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史学家。他给后人留下大量而丰富的文史遗产,也给我们的史学史研究带来了一个难题——以今日盛行的史学流派来叙事,我们很难妥帖地把他归入某家某派:他曾领衔主编《古史辨》第7册,但他不是“古史辨派”;他服膺唯物史观,盛赞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桂英;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孙敏震;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陈勇;张慧;;中国现代史学学脉的传承——吕思勉与钱穆[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4 卞孝萱;吴地史学家吕思勉自述史学渊源与成就[J];江海学刊;1997年04期

5 萧功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吕思勉先生的治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6 张根华;吕思勉的史学特色[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6期

7 文葆;;“吕思勉现象”[J];读书;1989年10期

8 卞孝萱;;吕思勉自述治学[J];文史知识;2006年05期

9 乐雨;;史学家吕思勉著作重新出版[J];全国新书目;2005年16期

10 罗义俊;中国史学的学脉:吕思勉与钱宾四[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耕华;吕思勉治学的创造精神[N];文汇报;2011年

2 张耕华;吕思勉谈阅读史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程念祺;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旨趣与“史界声光”[N];南方周末;2008年

4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5 唐小兵邋(本报书评人);接续民国史学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齐文;梦回旧学求真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王学良;毛泽东为何喜欢读蔡著[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孙继民;唯物史观学术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杨绍军;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N];云南政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4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2 温晓静;吕思勉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4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麻玉霞;《吕著中国通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辉娟;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对中国宗族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婷婷;吕思勉通史编纂的成就及其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周;浅论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9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49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9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