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狄克与中国左派史学
本文关键词:拉狄克与中国左派史学
【摘要】:外国人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史的学者群中,数拉狄克对中国左派史学影响较大。他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最早运用商业资本概念来解释中国历史,认为秦朝是商业资本阶级的政权,提出"农民政权"理论,在中国左派学人中间响应者众,批判者亦复不少。拉狄克由于被斯大林列为"托派"分子,中共对这位"叛徒"的政治和学术随之亦持否定态度,但他对中国历史有系统且深刻的认识,尤其《中国革命运动史》,为中国左派史家建构以"侵略—革命"模式书写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最早范本,不仅对李鼎声《中国近代史》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延安史学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7002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中国左派史学大体可分为两部分①:一为1930年代社会史论战,二为中共史学,所论限于中国史,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的世界史,那是很晚出的事情。众所周知,左派史家的思想渊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密不可分,但经典作家所论历史,大多是欧洲史,论述中国史并不多,直接借鉴并非易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J];百年潮;2005年02期
2 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2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肖芳林;罗玉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概念的由来及其表述[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陶季邑;;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赵颖霞;;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及实践活动述评[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张戈;;中共第一代留日学生群体探析[J];北京党史;2011年01期
7 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黄海涛;;浅析洪秀全的宗教思想[J];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06期
9 杨庆芳;刘兰肖;;《新民丛报》与西方近代学术的译介和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6期
10 董金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与层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钱听涛;;伟大的开端,艰辛的探索——从五人临时政治局的成立和南下决策说起[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2 叶楠;;瞿秋白与宜兴、无锡等地农民暴动论析[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4 朱馥生;;中国国情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5 林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6 陈婧曙;;流失海外太平天国档案的编纂[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C];2013年
7 夏燕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考察[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8 俞祖华;赵慧峰;;社会主义:现代中国三大思潮的共同取向[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蔡胜;舆论视野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利生;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宇;关于《救国时报》中的抗日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欢;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猛龙;杨天石与蒋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丹;吴玉章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艳利;《蒙学报》与晚清中国儿童文学的觉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戈;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洪哲;蓄势:蒋介石在江西(1926.9-1927.3)[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建太;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胡烨晔;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舒雅;宗教视野下的太平天国公文[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阳军喜;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陶季邑;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首次使用问题——与陈金龙先生商榷[J];近代史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方平;;论蔡和森对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杰出贡献[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3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4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1—6期总目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5 南炳文;;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评论[J];安徽史学;1987年04期
6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7 孙月红;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刘世文,胡义成;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唯物史观展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9 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10 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利栋;;略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8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仁先 王永平;商业资本正回归本位[N];中国商报;2000年
2 邓仕超;创新唯物史观的有益探索[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贾高建;“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N];光明日报;2001年
4 黄树森;商业资本运作为新百创出新高度[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文/本报记者 陈礼明;工业、商业资本走进相互渗透的时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7 黄楠森;文化研究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N];光明日报;2002年
8 董欣洁;我院史学片举行“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蒋和葆;商业资本挑战产业资本[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媒体必须抵御商业资本的诱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3 阳太连;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发展思想探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王培;文化公共性理念研究及其实践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6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熊振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10 牛俊友;马克思人权观的哲学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9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4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