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

发布时间:2017-12-04 19:34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史学 认识理论 历史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 历史叙述 历史研究 历史哲学 后现代思潮 米歇尔·福柯


【摘要】: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今天虽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但要概括回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仍是一件难事。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J.F.利奥塔(J.F.Lyotard)等,将西方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高度。他们在批判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基础上形成后现代主义哲学,扩大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20世纪90年代初,已可清楚地看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最初因其理论充斥着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
【正文快照】: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今天虽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但要概括回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仍是一件难事。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J.F.利奥塔(J.F.Lyotard)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新;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2 舒嘉;;一种值得重视的观点——从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在北京的演讲谈起[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刘超;;“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侯静;;浅析《贵妇画像》中女性的失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袁海燕;赵勇;;大屠杀电影及其影像“生产”的困惑——以南京大屠杀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王颖;姜鑫;;当代中国的汉语话语权问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朱晓U,

本文编号:1252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52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2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