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建设走上了一条以"西化"为主导的道路,无论在价值判断和研究视野,还是在史学理论、方法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莫不以取法西学为准。抗战时期影响巨大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却提出了另一种史学建设进路,其主旨包括:一、中国现代史学建设当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形成本土特色,而不应简单以移植西学代替自己的创造;二、应继承发扬中国史学关注和参与现实的经世传统;三、强调治史当具通识,既要重视史料考证,也不能放弃史义探究。其史学理论与实践,尽管因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存在着不完善乃至粗糙处,但对当时唯"西化"是从的学术建构路线显然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特别是其中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史学关系的考量和处置方式,无论得失,对于今日倡导融通中外的文化创新,都具有可贵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本文所说的“民族本位文化”,与目前不少论著所用的“文化民族主义”概念相近,意指执著于本土文化传统继承的民族主义立场或观念。不过,在讨论近现代中国史学思潮或流派的分野时,笔者更愿意使用前者。这是因为,后者的涵义通常较泛,本为偏重从文化上识别、界定和团聚民族的一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晓鹏;;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回顾与新探——中国现代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谢晓鹏;;中国现代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概要[J];史学月刊;2011年04期
3 李庆刚;;中国现代史学会的3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3期
4 李庆刚;;郭德宏与中国现代史学会[J];北京党史;2012年05期
5 金声;中国现代史学会1981年学术与教学讨论会在大连召开[J];历史档案;1981年04期
6 ;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成立大会纪要[J];江苏社联通讯;1981年07期
7 ;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名单[J];江苏社联通讯;1981年07期
8 ;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学术讨论会纪实[J];江苏社联通讯;1982年05期
9 邱松庆;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济问题的讨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1期
10 傅振刚;;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三次学术与教学讨论会在厦门举行[J];历史教学;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明;;开垦中国现代史学领域中的处女地[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2 郭德宏;;前言[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郭德宏;;前言[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前言[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5 ;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青岛)论文目录[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吴明;;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综述[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7 ;前言[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8 ;前言[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9 陈廷湘;;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综述[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10 须立;;中国现代史学会一九八二年学术讨论综述[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梦溪;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N];文汇报;2003年
2 徐亚东;“2009中华各界行业杰出人物五一座谈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N];中华新闻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 阎步克;何为人文经典[N];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刘俐娜;顾颉刚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4年
5 ;“新史学”之“新”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丁磐石;沟通中西文化的洪业先生[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罗志田;打破框框 兼容并包[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52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5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