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二朱”与中大史学

发布时间:2018-01-05 18:37

  本文关键词:“二朱”与中大史学 出处:《齐鲁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朱希祖 朱谦之 南方文化运动 文化史


【摘要】:"二朱"同时执掌中大文史学研究所和史学系,共同制定史学系课程,协力创办史学专业刊物,以现代史学研究为学术实践,积极倡导文化史研究,以"文化学派"自居,并将人才培养视为纽带,逐步形成了从治学志趣、学术实践和教学方针三位一体的所(系)建设框架,对中大史学学科的建设和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丰富了民国史坛的内容。
[Abstract]:At the same time , " Zhu " holds the middle - large - language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historiography department , jointly develops the historical science curriculum , works together to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professional journal , takes the modern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as the academic practice , actively promotes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 takes the " cultural school " to be self - living , and takes the talent training as a link , and gradually forms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 in - one of the academic interest , the academic practice and the teaching approach ,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historiography disciplin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historiography . The cont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enriched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华南学派研究”(2012M520569) 2013年天津市优秀博士后国际化培养计划资助项目“近代中国西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1927-1949)”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1932年10月前后,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就职于中大史学系,分别任史学系主任和文史学研究所主任,据中大史学系的学生王兴瑞回忆:朱希祖在史学系讲授元史、明史和史学研究等科目,对其所授课程,引证赡博,学生“听之入神”,文学院其它各系学生也前来选读,以致上课时常极拥挤;时史学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J];史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斌;宋培基;;新发现蔡元培与北大学人相关的六篇佚文[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2 尚小明;;民国时期大学哲学科系的“热”与“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3 孙旭红;;西方学说与朱谦之的历史学思想——以《历史哲学》为中心的考察[J];沧桑;2007年04期

4 吴锦旗;;论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和形式选择[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严家炎;;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J];东方论坛;2008年02期

6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编委遴选及变动原因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7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黄蕾;;西方史学之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朱谦之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朱慈恩;;朱谦之历史哲学述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宋婕;;传统与现代:“革命”概念之考究及其界说[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建国;无望的轮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张虹;从《海瑞罢官》的“讨论”看知识分子心态[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迟春丽;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5 张金德;太虚批判基督宗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戎丽霞;以人为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D];江苏大学;2007年

7 陈明锋;归国留学生与近代城市变迁研究(1896-1949)[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军;浪漫的宇宙热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海燕;1927-1937年间江苏小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丰培;;记1935—37年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2 周宁;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1928—1948年)[J];民国档案;1990年04期

3 胡逢祥;“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4 胡逢祥;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点思索[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5 尚小明;;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6 顾潮;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代的交往[J];文史哲;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J];史学史研究;2003年03期

2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陈新;实践与后现代史学[J];学术研究;2004年04期

4 古伟瀛;后现代史学与儒家史学——新与旧的辩证[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5 文玫;;为什么要学习历史[J];当代贵州;2006年04期

6 燕生东;;后现代史学语境下的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7年01期

7 董文俊;;后现代思潮与后现代史学论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8 赵世瑜;;后现代史学:匆匆过客还是余音绕梁[J];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9 贾永梅;;后现代史学叙事中的中国女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郭震旦;;历史编撰新图景:大众化历史叙事的隆起——兼论后现代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前言[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仲伟民;后现代史学: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N];光明日报;2005年

2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黄牧航;高考历史命题的均衡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刘俐娜;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文玖;史学 社会 人生[N];学习时报;2006年

5 苏东海;文物与历史[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丽丹;大陆学者的后现代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4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384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