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

发布时间:2016-10-17 08:00

  本文关键词: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

王绍樱  

【摘要】:系统论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界出现的一股强劲的史学思潮。新时期现代化启动的大环境下,系统论史学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是政治化史学面临严重危机,“文革”期间,历史研究被滥用、过度地政治化,论为舆论宣传、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影射史学”大行其道,给历史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入新时期后,人们对教条化、政治化的研究普遍感到了厌倦,系统论思潮正是针对这一弊端而出现的;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理论方法的传入,西潮冲击之下,当代西方史学主流为中国史学发展提供了指引,跨学科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联姻的趋势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关注,探索唯物史观之外的新方法途径从而建立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系统论史学初次亮相的标志是1980年金观涛、刘青峰发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一文,首次将系统论、控制论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中。这给新时期的历史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系统论方法首先在“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讨论中大展身手、发挥效力,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成分得到更为精确的描述和分析。这种引入系统论方法的初步尝试,在史学界引起了赞誉和质疑两种不同反响,进而刺激着研究者们从理论上去探讨这种引进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等问题。 系统论史学在1984年至1986年间达到高潮阶段。自然科学成为一时显学,作为信息时代科学基础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成为史学界注意的中心,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运用系统论方法探索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所深入,同时也开始用于思想史、政治史等方面的历史课题研究;围绕着系统论方法有效性论证、历史研究如何引进系统论方法、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讨论,展开激烈争辩;各家学术刊物倾力支持,集中刊布了大量文章,为这一研究推波助澜;相关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相继召开,不同意见之间的辩驳强化了这一讨论的热烈气氛。这一阶段,系统论应用于史学的理论探讨趋于深入成熟。 系统论思潮于1987年下半年开始回落,从1989年愈加暗淡直至退出史坛。在此阶段,应用系统论方法的成果日益减少,理论探讨陷于停滞状态,史学界言必称系统论的局面消失了。1989年金观涛的“超稳定”学说被冠以“反马克思主义”之名受到严厉的批判,系统论思潮最终烟消云散。 作为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一次初步尝试,系统论思潮初步总结出一些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史学留下了富有启迪的理论遗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综合性特征已经成为今天历史学基本观念和共识。同时,系统论方法也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这使1980年代的系统论思潮在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其章;;改进史学方法之我见[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2 杨国宜;;略论科学历史观和系统方法论[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3 卫辰;;探索新方法时切忌空谈[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4 彦雨;;一九八六年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J];安徽史学;1986年04期

5 吴廷嘉;;论系统论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必然性[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6 姜德昌;历史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6期

7 范岱年;;顺应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J];读书;1981年11期

8 李泽厚;;社会科学要现代化[J];读书;1981年11期

9 董乐山;;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论[J];读书;1981年11期

10 何新;;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近年出版的两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危机[J];读书;1986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若平;;意义的赋予:时势转移与“五四”话语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高瑞霞;关于赫尔德历史发展的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佳宏伟;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5 陈晓晏;体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6 曾晓清,,张一弼;系统工程方法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1995年02期

7 冯国瑞;“三论”的基本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刘丹沁;论编辑工程系统中的四维关系[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9 李惠铭;;试述系统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档案;2011年06期

10 艾佳慧;;在“边缘”处感受挑战——《读书》法学类文章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杨春鼎;;论科学发展观与领导思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与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纪念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三十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8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杨宇白;;培养领导干部创新思维能力[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周畅;;数学史的科学、哲学向度和历史学归属[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亚;普鲁塔克政治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娟;《钱学森书信》的哲学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玲;基于复杂性范式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占辉;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学跃;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其章;;改进史学方法之我见[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2 杨国宜;;略论科学历史观和系统方法论[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3 卫辰;;探索新方法时切忌空谈[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4 王笛;;提倡历史研究的多方法 多途径[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5 李春棠;封建统治者实施过让步政策[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6 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7 邓聚龙;粮食的灰色模糊预测与控制[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8 刘大年;历史与现实——在中国史学会理事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81年04期

9 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83年02期

10 井上清,李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J];近代史研究;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学精粹[J];史学史研究;2008年04期

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笔谈[J];中州学刊;2000年01期

3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编委遴选及变动原因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4 范国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述论[J];北京党史;2010年06期

5 ;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逝世一周年[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6 刘乃寅;读《史学概论》[J];史学史研究;1985年04期

7 黄静;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古代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5年03期

8 赵亮;杜学霞;;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的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杜学霞;;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的演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金家诗;受命危难 展现辉煌——对中国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回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乔治忠;;官方史学视角下的中外史学比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王春鹏;高向杰;;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特征及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锦屏;[N];光明日报;2002年

2 晓为;[N];光明日报;2001年

3 陈新;[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记者周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叶帆;[N];人民日报;2010年

6 张雷 商丘师范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尤学工;[N];北京日报;2011年

8 贾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扬州大学 周一平 许曾会;[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黄鹏;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5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樱;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杨洁;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4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6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7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初海龙;历史学学科领域分类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2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