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陈寅恪读音_《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0 09:39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3年

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

李天星  

【摘要】:陈寅恪(1890—1969年),字鹤寿,江西义宁人,中国近现代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学术成果卓著,尤以隋唐史研究著称于世。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时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思想中既有对传统史学优点的融会与继承,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吸收了近现代史学的诸多积极因素,是这一学术转型时期的典范。陈寅恪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相当重视,是其一生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人物多种多样,陈寅恪对不同历史人物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其大体可以分为人物个体研究和人物群体研究两部分。其中既有曹操、王导、崔浩等政治军事人物,也有陶渊明、元稹、白居易等学术文化人物。人物研究成果丰富,且形式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不仅有《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专著,亦有《论韩愈》、《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崔浩与寇谦之》、《武曌与佛教》、《论李怀光之叛》、等单篇文章。同时,在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述及《诗集》中也对各种历史人物研究有所涉及。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同样也充分体现了其史学思想与方法。他所选择和研究的历史人物,深刻反映了他的研究旨趣,这主要包括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和恪守,以及在研究中对种族与文化之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观念之关系、家族地域与文化传承之关系、宗教信仰与政治变革之关系、婚缘姻结与政治立场之关系等“史识”的探求。历史人物各具特色,进行历史人物研究,既要有普遍适用的研究方法,也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得以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史学家治史方法的重要体现。陈寅恪在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中,无论是在搜集与运用历史人物史料时采用的宋贤长编考异之法,还是还原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人物时所运用的其他研究方法,都充分体现了陈氏学识之渊博,方法之独特。历史人物评价是历史人物研究的重要内容。陈寅恪也十分重视对历史人物言行、才学、品格的评价,既有如社会进步或发展标准和历史主义标准等评价标准,又有如“真了解”和方面论等评价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陈氏进行历史人物研究的旨趣,也是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陈氏运用正确、恰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历史人物作出了公正、合理的评价。 总体而言,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成果丰富,类型多样,研究旨趣鲜明且深刻,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也是颇具特色,依据史料努力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且求的了许多“史识”。其中既有博通古今以求“通识”的新观点,又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覆”的新见解。对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加以关注,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对于现当代历史人物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2 孙昌武;;读陈寅恪《论韩愈》[J];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05期

3 薛其林;;试论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罗志田;;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J];近代史研究;2008年06期

5 徐梓;陈寅恪史学的民族文化特征[J];历史教学;1999年10期

6 唐振常;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J];史林;2000年01期

7 徐国利;李天星;;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8 徐国利;李天星;;中国当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2012年06期

9 傅杰;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0 王永兴;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5 郑传锐;王树森;余恕诚;;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周龙燕;;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李乾耀;;《论语》与《莊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5 仇鹿嗚;;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黄耀堃;;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王永平;;萧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永平;;刘宋皇族之“本无术学”及其行为粗鄙化之表现[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匡和;《傅与砺诗集》校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欣华;明代疫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廷嘉;;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2 周一良;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 郑师渠;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何新;;朴学家的理性与悲沉——读《陈寅恪文集》论陈寅恪[J];读书;1986年05期

5 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J];读书;2001年11期

6 ;《陈寅恪集·书信集》补正[J];读书;2001年11期

7 张旭东;;也谈“了解之同情”[J];读书;2010年08期

8 周兴樑;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10 苏双碧;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兆辰;;聚讼纷纭的百年历史人物研究——评《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论辩》[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4期

2 常智敏;略论近二十年来历史文化人物研究与撰述的趋势[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3 韩凌轩;关于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研究的几点意见[J];东岳论丛;1994年01期

4 尚永琪;;对如何拓展历史人物研究视野的思考——洪承畴研究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5 景一博;张艳艳;;历史人物人格特质研究概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12期

6 吴廷嘉;;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7 少岩;第二届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J];文史哲;1993年04期

8 邹兆辰;历史人物研究的新模式——评胡波著《岭南文化与孙中山》[J];学术研究;1999年02期

9 侯官响;;假作真时,真伪谁知——对历史人物研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年33期

10 蒋贤斌;;历史人物思想研究三题——以张灏的研究为例[J];求索;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保成;;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2 曹维琼;;谢本书历史人物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3 谢保成;;郭沫若史学研究的重要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谢保成;;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攀登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之三[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赵瑞芳;;序[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7 本刊编辑部;;编者的话[A];全国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9 本刊编辑部;;刻苦治学,,诲人不倦——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生平与业绩[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彤;[N];人民日报;2004年

2 余英时;[N];东方早报;2011年

3 经富;[N];河北日报;2001年

4 李雪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记者 刘宝芝;[N];石家庄日报;2007年

6 顾杏娣;[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 包伟民;[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卜平;[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高正(台湾欧洲文教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陈方正(香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李洪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江增华;清初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施闰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2 朱春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李瑞生;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4 韩璐璐;论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历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栾芬芬;李塨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琛;史景迁史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锋;王闿运史学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03年

9 李哲;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林;吴晗史学思想的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6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