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本文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中国史学 求真 费正清 分析框架 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学者 历史学家 中国问题 出处:《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
[Abstract]:It is not a new topic to seek truth in historical studies. Nowadays, some historians talk about seeking truth in history.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style of study of fraud. In fact, academic research itself is seeking truth. If historians say that history is the science of truth, philosophy,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so on, and even physics, chemistry is not a true science? Tim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K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欢;;后殖民主义对中国史学的启示刍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林有能;;陈胜|淌谔钢泄费芯看雍瓮黄芠J];学术研究;1988年03期
3 马敏;;通史贵在“通”[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4 李绍明;我的老师费正清[J];文史哲;1994年03期
5 邓欢;;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李欧梵;;费正清教授[J];全国新书目;2010年09期
7 迎风;;西方中国学之父——费正清[J];百科知识;2006年16期
8 赵颖;;大象无形——章开沅先生访谈录[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王能应;;“西方中心论”与“中国中心观”:美国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文献述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蒋海升;;环视世界 关注高端——海外史学理论译介的最新动向[J];人文杂志;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4 李梦汶;黄谦;柯加山;;军事战略规划论证模型体系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仲伟行;;翁同煝晚年居处考[A];近代中国(第十八辑)[C];2007年
6 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翼;;教育发展与制度选择:一种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大年;;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笔谈[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近代中国》一至九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研究中心主任):艾尔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东亚系教授):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王俊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中美学者对话美国中国史学新动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高齐;西方中心论的颠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4 李伯重;从自我放逐到中外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患“理论饥渴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直属机关党委 高翔;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开创中国史学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8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N];北京日报;2007年
9 张凉;重绘中国近代史的多彩画卷[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的缺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8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9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2 陶锐;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析与分类管理策略:案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3 邓洪玲;公共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邓须军;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5 陈秀娟;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真;浅析费正清的中国史观[D];河南大学;2010年
7 宋志军;当代中国证据法学研究范式论[D];河北大学;2005年
8 段宁;欧盟《横向并购指南》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袁鹏飞;政策变迁整合性分析框架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玲;近代河南士绅王锡彤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5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9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