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国藩的史学思想
本文选题:曾国藩 切入点:史学思想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曾国藩生平好读史书,校勘了大量史籍,对史实、史文、史识、读史的方法以及历史撰述中的思想等史学理论问题均有独到见解。他提出"顺性命之理论",认为自然界奇偶互生,阴阳互动,"天道五十年一变",否定善恶必有报应的天命思想和佛教所宣扬的因果论。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他认为富贵功名皆由命定,"七分天意",要顺天命;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三分人谋",需自立自强。曾国藩为人处世多受其资治、经世、修身、避祸和中庸等史鉴思想的影响。
[Abstract]:Zeng Guofan was a good reader of historical books, coll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books, and ha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facts, articles, and history. The method of reading history as well as the thought in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ll have original opinions.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obeying life", which holds that the natural world is born with odd and even.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one change of Heaven in 50 years", negates the thought that good and evil must have retribu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cause and effect advocated by Buddhism. In the face of the unchangeable situation of the millennium, on the one hand, he thinks that the fame and credit of rich and noble are all determined by destiny, "seven minutes of heaven", and should obey the destiny of heaven;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thinks that "every general has no kind, the saints and heroes have no kind", and that "three people seek" need to stand on their own feet and strengthen themselves. Zeng Guofan is influenced by his historical thoughts such as governing, managing the world, training himself, avoiding disasters, and mediating the mea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3BZS0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仪明;研究朱熹史学思想的一部开拓之作──评汤勤福《朱熹的史学思想》[J];孔子研究;2001年03期
2 庞天佑;论范晔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1年04期
3 李春远;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瞿林东;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5 张越;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J];河北学刊;2001年06期
6 向燕南;论王垎的史学思想[J];学术月刊;2002年03期
7 王记录;元代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征——读周少川先生著《元代史学思想研究》[J];兰州学刊;2003年06期
8 吴海兰;史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研究——以唐代史学思想侧面为视角[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汪高鑫;论袁宏史学思想的玄学倾向[J];史学史研究;2005年01期
10 芦娟;;福柯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林甘泉;;从《十批判书》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霍明琨;;金毓黻居蜀期间史学思想拾要——《静晤室日记》之所见[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4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徐心希;;朱熹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与武夷山区域文化[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薛倩;把史学思想研究推向新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周少川;元代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N];光明日报;200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杨艳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周国林;叩问思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创获[N];光明日报;2003年
5 崔存明;中西史学比较的新思维[N];光明日报;2005年
6 诚逊;宁可史学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吴怀祺 本报记者 薛倩 整理;中国梦提振史学精气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刘瑛 罗炳良;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纲[D];云南大学;2002年
3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晶洁;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娜日苏;莫日根葛根《金念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金利杰;格尔达·勒纳女性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李泽昊;胡思敬史学与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兴良;北宋三孔史学思想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小曼;《旧五代史》史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慧;欧阳修与司马光史学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定;霍华德·津恩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志祥;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吾斯曼江·亚库甫;莎依然米的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玉伟;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慧莉;王垎史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胡锋;王,
本文编号:1577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7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