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时间之境——论存在

发布时间:2018-03-07 17:09

  本文选题:历史事实 切入点:转喻 出处:《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何以可能潜在神秘的却异常有影响力的过去实存物——存在——被设想?我论证到:存在不是由故事(stories),而是由故事中的"历史事实"(storiness)引起。存在不仅呈现过去如何制约着我们,而且呈现如何强迫着使我们能够改写关乎我们自身的历史。因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习得这样的经验,它能最终促使我们去那样做。何以可能"本能的回忆"在存在涌现之处被呈现物所充盈?为了能回答此问题,我们应该回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充满他人的"本能的回忆"。对"诽谤技艺"深思熟虑,它表明,"本能的回忆"倾向于被如下事物填充:(1)我们所信任的常识、(2)非对称性的交流、(3)在转喻中所赋予的形式。与隐喻相比,转喻提供了一条更好的路径通达"本能的回忆",因为转喻更好地表明,它所传输的正是"常识"。因此,我认为存在停驻于语言转喻领域中。存在不是包含于故事里有意义的内容(历史)之中,而是停留在故事不经意之处,这就是说,故事所呈现的诸多事情是为了再现一个历史。结论:作为存在的往昔完全处于历史学家所思所想的对立面。这是一种神秘的恒久闭合,并且完全不可能保藏随同我们亦步亦趋穿越时间的"表象",尽管它是封闭的和持续的。
[Abstract]:Why is the potentially mysterious but extraordinarily influential existence of the past envisioned? I argue that the existence is not caused by the story, but by the "historical fact" of the story. The existence presents not only how the past governs us, but also how compulsorily we can rewrite our own history. The question is how do we acquire the experience that ultimately motivates us to do so. Why is it possible that "instinctive memories" are filled with the presence where they emerge?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we fill the "instinctive memories" of others. It shows that "instinctive memories" tend to be filled with: 1) the common sense we trust (2) a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 (3) the form given in metonymy. Metonymy provides a better path to "instinctive memory," because metonymy better shows that what it conveys is "common sense." I think there is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metonymy. Existence is not contained in the meaningful content of the story (history), but in the inadvertent part of the story, that is to say, the existence is not contained in the meaningful content of the story (history), which is to say, The story presents many things in order to recreate a history. Conclusion: the past of existence is completely opposite to what historians think. It is a mysterious and permanent closure. And it is completely impossible to preserve the "appearance" of following us through time, though it is closed and persistent.
【作者单位】: 格罗宁根大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K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敬虞;是住冬还是住夏——关于鸦片战争前广州外国商人的“住冬”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2 潘国琪;关于秋瑾两次东渡日本的时间[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3 清庆瑞,胡银漫,马兆,艾道明;关于一九四六年中共参加政协的代表团成员问题的通信二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余秋雨;历史剧简论[J];文艺研究;1980年06期

5 王振德 ,侯成德;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答王桂厚同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6期

6 恽逸群;致友人三则[J];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7 王学作;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8 郭双成;向《史记》人物传记学习“文史结合”的经验——附论历史剧创作中“史”与“剧”的关系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高敏;对《异议》的异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10 包寿南;汉藏关系史的重要一页——唐蕃使臣往还述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加林;;朱熹与辛弃疾[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胡大宇;;李白与夜郎[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守中;;平原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与路遥、周锡瑞教授商榷[A];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杜品光;;从民间故事看川南悬棺葬的族属[A];民族学研究第四辑[C];1982年

5 陈启新;;从表亲婚遗俗看普那路亚家庭[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6 曲青山;;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7 庞毅;;当代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建立市场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8 郑玉桂;;中国基督教正确的历史选择——从福建教会看“三自”爱国运动[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9 何克希;;在新四军研究会浙江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10 季羡林;;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威;这是描写太平天国作品中最好最成功的一部[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谈党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4 吉炳轩;积极正确地看待电视剧《太平天国》[N];光明日报;2000年

5 董德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决定性方面[N];辽宁日报;2000年

6 ;敦促台湾新领导人认同一个中国原则[N];人民日报;2000年

7 本报评论员;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坚持独立自主办教[N];人民日报;2000年

8 记者 王林昌;我藏族文化艺术展在韩举行[N];人民日报;2000年

9 张宪文;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记者 于青;日历史学者反对教科书撒谎[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3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苏凤格;明末清初法律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8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冯晓华;伽罗瓦及其理论传播史[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鱼兵;试论台湾当局的“两个中国”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马晓明;《小世界》的解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伟;弗莱与圣经文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颖;跨语际对应、语言互译性与译学研究——论英语外来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模筑作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傅志勇;三线建设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朱玉峰;家兔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80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80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b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