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大学》 2013年
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
韩璐
【摘要】:史学界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正在发生着一次研究范式性的转变,即由“新史学”向社会文化史的转变。所谓“社会文化史”,又称“新文化史”(New Culture History),它肇始于法国,以“文化转向”、“语言转向”思潮为背景,随即世界性地传播、发展,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文学批评家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均参与其中。 在这场社会文化觉醒的思潮中,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长期致力于寻找社会与文化、社会理论与历史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方式,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其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均对社会文化史的奠基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在理论研究领域,伯克教授在总结西方史学界与前代年鉴学派学者的研究之上,形成系统的社会文化史领域基础理论。尤其在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独具建树。在实践研究方面,伯克教授在形象的文化史、语言的文化史、知识的社会史以及图像证史等领域均处于世界学术界领先地位。因此,本文即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出发,力图对伯克教授的社会文化史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仲民;;追随伯克:文化史的学术史与方法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彼得·伯克,刘华,李宏图;西方新社会文化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4期
3 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4 彼得·伯克(PeterBurke),王晴佳译;西方历史思想的十大特点[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5 杨生平;;试析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刘文旋;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社会学概要[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7 任悦;;一个历史学家的图像观[J];中国摄影家;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玉辉;;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广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由古代西方历史理论说开去[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3 周巍;;“文学作品”的利用与新文化史研究——以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董小川;;文化历史学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5 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7 邓金明;;“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文学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郭辉;;记忆史视野下的辛亥革命研究——评《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J];北大史学;2012年00期
9 陈继静;;开放历史学——对史学与科学关系的新探讨[J];北大史学;2007年00期
10 任成;;创新扩散视野下的知识传播——以TED演讲为例[J];今传媒;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维国;论知识的公共性维度[D];南开大学;2002年
7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8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冀强;赛里斯:一个称谓的文化史[D];南京大学;2011年
3 周游;国难与国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静;巴里·巴恩斯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楠;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秦义;知识的产生与演进: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剖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龚书文;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飞;意识形态分析:一个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5年
9 刘冰;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彦雨;评析学术界关于默顿规范的论争[D];广西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中国的“社会文化史”[J];文史知识;2010年06期
3 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郭岚;;柏贵喜、孟凡云主编的《南方民族社会文化史论集》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志琴;青史有待垦天荒──试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1期
7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8 顾良;;法国的文化史:历史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J];国外理论动态;1997年11期
9 黄正建;;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4年00期
10 左日非;“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罗远蝉;谢关林;;洋葱伯克氏菌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涂波;秦恩强;赵敏;;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败血症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赵胜;张琴;陈智华;赵益新;钟金城;;影响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基因组密码子用法的因素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高文娜;汪万春;陈寔;李健强;;伯克氏菌属两种重要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夏继先;;从“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形象[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孙长贵;成军;;NCCLS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第14版信息增刊更新内容介绍[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林善海;黄思良;覃丽萍;谭小艳;岑贞陆;付岗;;拮抗伯克霍尔德氏菌对香蕉褐缘灰斑病的生物防治试验[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10 肖澜;李海默;;重绎洛克之路——关于政治自由来源问题的一点思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历史系 黄向春;[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长莉;[N];团结报;2010年
3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危兆盖;[N];光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胡全胜 通讯员 张彦彬 彭军;[N];伊犁日报(汉);2008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行者;[N];证券时报;2007年
6 李支援;[N];检察日报;2002年
7 李豫川;[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豫川;[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丽娜;[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实习记者 吴家明;[N];证券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杨冰莹;双重转型[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3 鞠玉梅;英语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潘玮琳;锡箔的社会文化史:以民国江浙地区为中心[D];复旦大学;2010年
5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6 马景秀;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苑博华;伯克霍尔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低温脂肪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张炜;印刷媒介与15、16世纪英国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沈莹;世俗与永恒美第奇时代的陵墓纪念碑[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吕镇梅;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璐;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郭晓;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长庆;混沌中的理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齐英伟;从心理美学探究尤金·奥尼尔《悲悼》的乱伦母题[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6 程小丽;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若男;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法律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茹茹;清代新疆地区民族立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9 杨超然;修辞诉求和同一下的广告劝说分析[D];贵州大学;2007年
10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