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试析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密托的争论

发布时间:2018-03-19 16:16

  本文选题:历史表现与历史认知 切入点:安克斯密特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分两个方面,在陈述句子层面有指称;在叙述文本的层面则无指称,而仅仅是"关于"历史实在。扎密托对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无指称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主体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叙述文本的指称。其实,扎密托混淆了自然科学与史学,主体间的共识标准也和当下的史学实践相左,因此其观点和立论均不成立。
[Abstract]:Ankersmitt hol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which are referential at the level of the statement sentence and no reference at the level of the narrative text. It is only "about" historical reality. Zammetto disagrees with Ankersmitt's theory of non-referential text, arguing that the consensus among subjec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the narrative text. In fact, Zamito confuses natural science with historiography. The standard of consensus between subjects also contradic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historiography, so its viewpoints and arguments are not vali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建漳;詹素平;;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琴;;激流中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史态类新闻勃兴现象透视[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2 郭若平;;意义再生产:中共历史研究的批评话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2期

3 施铁如;;文化心理与叙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施铁如;;口述历史与叙事心理学[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刘泱育;;方汉奇先生与《大公报》相关研究的继思[J];国际新闻界;2010年01期

6 蔡凌;;“事件·人物”多样性语境下的中国近代建筑解读——以长沙近代教会建筑为例[J];建筑科学;2008年03期

7 朱继军;;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05期

8 宋丽亚;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善恶褒贬”论[J];兰州学刊;2008年07期

9 陈文娟;张萌;;浅谈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6期

10 陈东;;试析学分制度下高师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小忠;历史、证据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单良;《左氏春秋》叙事的文化阐释[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杨金华;走向主体间性的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继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覃梅溪;雷海宗史学成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立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世俗观的差异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芳宇;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同斌;历史与虚构[D];西北大学;2009年

6 陈哲;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D];浙江大学;2009年

7 白一淼;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梁秋;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思想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王鹏;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云吉龙;论沃尔什的历史哲学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久川;;《关于古代日本称中国六朝为吴》质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张博;;“的”字结构说略——兼与胡裕树等同志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葛景春;;李白嘲孔辨[J];江汉论坛;1981年06期

4 冯天向;俄语ты和вы的表情修辞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年01期

5 虞安斐 ,余淑珍;人称代词的代用词[J];外语教学;1983年01期

6 朱茂汉;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7 曹聪孙;;文学作品中人物词汇的义位和义素探讨——一个词典学上的问题[J];辞书研究;1983年02期

8 童致和;;“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孙可为;;“上海的教授”一语何解[J];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11期

10 J.雅达斯基;彦冰;;论所谓的真理理论[J];世界哲学;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从康德到皮尔士——皮尔士对康德哲学的符号学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燕京;;论达米特对于弗雷格意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燕京;;达米特发展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路径[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5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培礼;;历史文化与写作 关于历史教科书编写不足的一点看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蕾;深圳足球俱乐部状告《足球》报[N];北京日报;2000年

2 北师大教育系九八级研究生 张国兵;为了生活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3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4 朱清华;卡通文化与文化卡通[N];文艺报;2001年

5 ;专家指称:绿色生态不是口号[N];中国建设报;2001年

6 华强 金烨;大股东信息披露亟待规范[N];证券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彩;谢百三诉财政部升级高法[N];财经时报;2002年

8 本报驻基辅记者 田晓军;库奇马会吃官司吗?[N];法制日报;2002年

9 记者 陈超 发自上海;花旗声称“从未违规操作”[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中国”古今称谓的演变及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8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峰;“有用公度一切”——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3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7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8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9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付洪泉;胡塞尔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35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35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