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大学史学科系设置考察
本文选题:民国 切入点:大学 出处:《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中国大学的史学科系,始建于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中国史学门"是最早设置的一个史学科系建制单位。伴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步展开,史学科系数目亦随之增长,但由于少数地区集中了多数大学,史学科系在布局上也相应呈现极端不均的特点。这不仅造成师资过于集中于某些大学,而且影响其他大学史学科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部从30年代起严格实行限制文、法等科发展的政策,加之战乱、经费短缺、生源不足、师资匮乏等因素影响,致使许多大学不得不采取史学与文学,史学与哲学,或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合科设系的办法。这种做法,与当时学术分科发展的趋势其实是相背离的,也是近代中国一些大学的史学与相关学科发展不够充分的一个表现。
[Abstract]:The modern university Chinese history department, founded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ingShiDaXueTang "China history door" is the first set of a history department units. With university education gradually,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the Yi Suizhi number growth, but because of a few areas concentrate most of university history department in the layo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inequality. This not only caused the teachers are too concentrated in som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but als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univers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30s onwards strictly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licy, law, and war, the shortage of funds, lack of student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had to take many factor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r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geography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approach. This approach, in f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cademic division It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lack of 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of some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大学的文史哲学科——一个宏观视野下的微观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蔡乐苏;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3 尚小明;;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J];近代史研究;2011年01期
4 梁晨;;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东杰;;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1924—1949)[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尚小明;;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7 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建立——以他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关系为考察中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桑兵;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伟;;国难之际的史学遭遇——以1931-1937年的“通史”编纂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2 曾维君;;蒋廷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3 张会超;;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播迁记(二)[J];档案;2009年02期
4 熊飞宇;;华西协和大学刘藜仙教授诗文考辑[J];贵图学刊;2011年04期
5 虞和平;;2006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6 尚小明;;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J];近代史研究;2011年01期
7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J];史林;2007年03期
8 李长莉;毕苑;李俊领;;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J];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9 梁晨;;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陈峰;;傅斯年、史语所与现代中国史学潮流的离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4 朱梅光;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军;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瑞;通向学术之路:蔡元培与北大法科的学术化进程(1916-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3 陈琼;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齐砚奎;近代经史嬗变过程中的陈黻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永汀;“打通一条血路”: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1935-1945)[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彭星霖;高等学校与社会变迁[D];西南大学;2008年
8 温晓静;清末新政时期的历史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鹏;民国时期方志类目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乐苏;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袁桔红,贾宇;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纪念清华学校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讨论纪要[J];博览群书;2005年08期
3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4 张寄谦;邵循正史学成就探源──写在《素馨集》出版之际[J];近代史研究;1994年06期
5 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6 刘浦江;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7 黄晏妤;徐中舒先生指导史学毕业论文(1938-1949)评语辑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忻平;治史须重考据 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9 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史学[J];史学史研究;1998年03期
10 李德琬;吴宓与李哲生[J];新文学史料;200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健明;[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书愚;清末四川存古学堂述略[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学集刊》一九八八年总目录[J];史学集刊;1988年04期
2 李潇;;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史演义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年00期
4 勖哉 ,工会;史学的艺术——试论史学的艺术性[J];兰州学刊;1986年02期
5 翟如潜;蹊径独辟 新人耳目──评《儒学与中国史学》[J];孔子研究;1994年02期
6 刘克辉,周祥森;更新观念 开拓前进──当前历史学家的三大要务[J];史学月刊;1995年03期
7 张东光;传统史学的致用与求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8 陈其泰;史学:民族生命力的闪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03期
9 杜学信,全华,张建华;关于史学基地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史学集刊;1997年02期
10 戴滟伶;从史学看中华民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郭云凤;;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大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其敏;;大陆大学教育色彩教学概况研究初探[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沙钝;王爱民;;加强循环经济教育 树立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邓春英;;论革新经济时段的越南大学教育(1987-1995)[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格培养[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学谦;;老年大学教育是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场所[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黄元国;覃兵;;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朱小红;;从老年学员的特点、需求出发探索老年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学教授 罗志田;史学最需想象力[N];南方周末;2009年
2 王春瑜;评泡沫史学[N];北京日报;2000年
3 王也扬;谈谈史学翻案文章[N];北京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丁丁;史学的另类阅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吴士余(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史学的“世纪话题”[N];学习时报;2003年
6 顾奎相;繁荣新世纪史学四论[N];光明日报;2001年
7 刘方;接近历史 感受史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东方未名;史学的第一标准是真实[N];光明日报;2001年
9 郭小凌 首都博物馆馆长;作为史学本原的历史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沈培光;民国遗存的龙城两座名亭[N];柳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虎;大学教育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超;民国娼妓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罗慧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金桥;大学校徽意象论[D];中南大学;2007年
4 黄锦生;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莉;试析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及其改进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致礼;在古典与现实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邓建平;大学现代化进程中党委的领导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隋国华;论强化大学“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建构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9 肖敏;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10 姜晓伟;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道德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8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3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