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整形医生_《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2年
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
汤艳萍
【摘要】:李季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但长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国内史学界尤其是1949年后对李季的评价一直停留在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内,将李季定位为托派分子,有意将其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之外。学术界一直缺乏对李季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拟将李季作为一个学术史对象来处理,兼顾政治观念的影响、制约,从“李季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与认同”的联系、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及其对民国时期主要史学思潮的批评多维度梳理李季的学术思想脉络,较为全面地对其史学观点和史学贡献进行考量与分析,进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的重构提供助益。 李季一生翻译了众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传布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史方面,李季立足马恩经典,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划分中国社会形态,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前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上提出独到的见解。与当时学者过于机械地照搬、拘泥马克思著作的字句相比,李季既能遵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能结合中国具体历史情况灵活运用。 在思想史研究上,李季批评实验主义信从马克思主义。他破中有立,从经济入手,考察先秦诸子产生、繁荣和中绝的缘由尤其重视阶级属性对各家思想的影响。 李季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破”字当头,具有强烈的论战色彩,他批评过郭沫若、顾颉刚、陶希圣、陈邦国、叶青、朱其华等三十多人,尤其对前三位较为详细剖析的。因此本文第四部分从李季对这三位史家的审视中,进一步展现李季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以往学界对李季定位的偏差,症结在于政治立场。通过对李季的微观研究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启示:首先,当时学术界,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的队伍,庞大、人数众多,不只限于李大钊、李达、郭沫若等寥寥数人。当下的马克思史学谱系是残缺的。第二、政治立场不应过多的与学术立场纠缠在一起,更不应该将某种政治立场完全制导学术,以政治是非定学术成败,否则会造成学术的自我迷失。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馮友蘭 ,朱伯崑;批判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底 實用主義觀點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5年01期
2 陈峰;;胡汉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轫[J];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3 陈峰;;考据学人眼中的唯物史观史学——以童书业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陈峰;;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峰;;在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J];史学月刊;2010年09期
6 李扬眉;;“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J];文史哲;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国利;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J];考古;1979年03期
3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J];考古;1992年04期
4 陈峰;;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海外视角——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5 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J];史学史研究;2003年02期
6 徐鸿修;求实创新 博大精深——杨向奎先生治学的开拓进取精神[J];文史哲;2001年02期
7 庄锡华;理论生态与归属困惑——20世纪文艺理论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0年05期
8 陈支平;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胡适 ,卢海燕;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J];中国哲学史;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端;;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探[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2 王汝丰;杨念群;;从资产阶级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飞跃[J];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3 雷金瑞;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初探[J];兰州学刊;2001年05期
4 林雨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论“以论导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5 陈其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的思考[J];浙江学刊;1999年01期
6 张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史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8 瞿林东,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田居俭,于沛,张磊;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如何深入[J];求是;2000年11期
9 王东,王兴斌;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5期
10 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前后)[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赵令扬;;从张岱史学观点看明代文化思想变迁之历程[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汤纲;王鸿江;傅贵九;;《明史》的纂修及史学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6 马艳辉;;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蔡庆发;翁卫平;;郑樵《通志》的史学成就[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戈兴;;回忆著名学者武伯纶先生[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锦屏;[N];光明日报;2002年
2 陈新;[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晓为;[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朱佩娴;[N];人民日报;2010年
5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于沛;[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博;[N];文汇报;2010年
8 张艳国;[N];光明日报;2001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起东;[N];北京日报;2010年
10 范国强 中国人民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2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3 杨洁;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5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7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9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