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

发布时间:2016-11-05 17:35

  本文关键词: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研究
北方游牧民族官号研究
两宋都亭驿述考
论朱熹的《大学》研究
明清陕商“合伙股份制”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教育研
现代新儒学文化兼容性研究
城市大遗址建设控制区土地利用效益
秦汉墓葬围沟问题初探
考古遗址展示的初步研究
虎门威远炮台石质文物病害成因分析
脆弱陶器中常见可溶盐的脱盐研究
大遗址旅游项目PPP模式的应用与
汉阴凤堰梯田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
新疆地区佛寺遗址储藏设施的考古学
山东济南华阳宫古建筑壁画病害及其
西安地区北朝至隋镇墓类俑研究
我国金融商品销售行为的适合性原则
文化产业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国际法分析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人口时空涨落与环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

 

     论文目录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8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9-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3-25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第四节 概念的阐释第26-28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建立(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第28-50页

 第一节 五四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第28-32页

 第二节 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建立第32-39页

  一、 唯物史观概论第32-33页

  二、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第33-39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第39-46页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的社会背景第39-41页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位早期代表人物——胡汉民与李大钊第41-46页

 第四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的内容第46-47页

  一、 儒家思想的基础在于中国的农耕社会经济第46页

  二、 中国的大家族制度的基础亦在于稳定的农耕经济第46页

  三、 对将来的新文化和新社会的建设表示出极大的信心第46-47页

 第五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的特点第47-50页

  一、 关注的重点是思想史而不是社会史第47页

  二、 革命性与非专业性第47页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诞生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解释欲望第47-48页

  四、 早期的社会史研究在这时发端第48页

  五、 没有教条化的倾向第48-50页

第三章 社会史论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的探索(1927年-1937年)第50-94页

 第一节 社会史论战的概况第50-54页

  一、 社会史论战的原因第50-51页

  二、 社会史论战的发展阶段及其学术化的发展趋势第51-54页

 第二节 社会史论战的意义第54-57页

  一、 社会史论战本身在史学史上的地位第54-55页

  二、 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第55-57页

 第三节 社会史论战时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中国史观第57-92页

  一、 郭沫若的中国史观及其对殷周社会史的研究第57-69页

  二、 吕振羽的中国史观及其对史前期社会史的研究第69-76页

  三、 陶希圣的中国史观及其对秦以下社会史的研究第76-92页

 第四节 社会史论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的特点第92-94页

  一、 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成为首要问题第92页

  二、 对中国社会史性质的探讨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史观的核心问题第92-93页

  三、 中国史观的整体化趋势第93-94页

第四章 通史研究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史观的成熟与丰富(1937年-1949年)第94-159页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史学界学术风气的转型——由专史到通史第94-96页

  一、 日本侵华激发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关注第94页

  二、 通史著作在爱国热情的推动下大量出现第94-95页

  三、 抗战爆发后通史著作诞生的学术条件的成熟第95-96页

 第二节 抗日战争后马克思主义史学通史著作诞生的条件第96-97页

  一、 抗日战争的刺激第96页

  二、 社会史论战时期的学术基础第96-97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通史著作及其中国史观第97-156页

  一、 周谷城及其《中国通史》第97-112页

  二、 吕振羽及其《简明中国通史》第112-123页

  三、 范文澜及其《中国通史简编》第123-134页

  四、 翦伯赞及其《中国史纲》第134-146页

  五、 侯外庐及其《中国思想通史》第146-156页

 第四节 通史研究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的特点第156-159页

  一、 历史哲学的探讨成为中国史观的基础第156-157页

  二、 思想文化史逐渐受到重视第157页

  三、 民族史研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第157-159页

第五章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方向的思考第159-163页

 第一节 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实现学术化的转型第159-160页

 第二节 世界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实现中国学术世界化第160-161页

 第三节 开放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正确处理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第161-163页

结语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0页

 1 史料第165-168页

 2 研究著作第168-172页

 3 期刊论文第172-178页

 4 学位论文第178-1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论文编号BS2004271,这篇论文共182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3.7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1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5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