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及其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25 19:08

  本文选题:普列汉诺夫 切入点:历史认识论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摘要】: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Abstract]: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cal theory. A new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Prekhanov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epistemology expounds the object and essence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The defini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the objectivity and truth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so on. Pushi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limitations.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K09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艳春;;影视史学的演变与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2 雷永学;赵素燕;;浅谈马里旦的基督教历史哲学[J];沧桑;2009年04期

3 张云飞;;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4 高红;范秀同;;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再审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金胜;;“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J];东方论坛;2010年02期

6 侯洪澜;;华佗艺术形象的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军;;个人化述史情节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8 段艳;;洗尽铅华也从容——谈《保卫历史学》中的“祛魅”理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杨胜;;历史话语与历史真理[J];黑河学刊;2010年05期

10 向燕南;张熙默;;散点透视、主体间性与“中心/边缘”紧张的消解——关于东亚历史叙事模式的理论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金利杰;格尔达·勒纳女性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7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8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兴斌;历史事实的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智莉;伤痕上的现代空间[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志来;“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翔;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叶凯;历史“虚构”与文学虚构[D];浙江大学;2008年

6 税光华;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安民;超越分野[D];西南大学;2010年

8 雷永学;论基督教的历史哲学[D];山西大学;2010年

9 郎需颖;美国公众史学运动简论[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潘亿生;哲学与历史的和解[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科;舒小昀;;文本的叙述、解释与评论——评周祥森著《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J];史学月刊;2011年06期

2 陈忠雄;试论普列汉诺夫[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马捷斯;《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述评》简介[J];现代哲学;1988年02期

4 阚小琴;普列汉诺夫初期文艺批评的特点[J];阴山学刊;2002年06期

5 魏建震;;从历史认识论看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中的运用——为纪念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提出80周年而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程代熙;;《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评介[J];学术月刊;1982年11期

7 刘庆福;;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论著在中国之回顾[J];学术月刊;1985年09期

8 章海山;普列汉诺夫论人性和道德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1991年02期

9 王丽华;是历史真实,还是后人假托?──俄罗斯关于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真伪问题讨论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1期

10 高万能;一本熠熠生辉的共产主义教科书──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翔;;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生态观[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杜汝楫;;关于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兼评普列汉诺夫关于形式逻辑的论点[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4 张辉;;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斗争——兼论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比较[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梁安全;;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艺作品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谈当代文艺家和群众相结合[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韩斌生;;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学奠基人瞿秋白[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7 荀峥;;瞿秋白在与“自由人”争论中的理论贡献[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8 彭漪涟;;简评有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的某些流行观点[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9 颜志刚;;新闻摄影定义的探讨[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10 饶怀民;;试论《民报》时期注精卫的民族主义思想[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卜照晶;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漫谈[N];光明日报;2007年

2 张岳健;呼唤伟大的文学和批评[N];文艺报;2008年

3 李存山;关于列宁评价王安石的一个误引[N];光明日报;2004年

4 周文玖;“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N];学习时报;2006年

5 郑广永;从文化的落后看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和曲折[N];学习时报;2006年

6 金雁;俄国为什么能够发生革命?[N];经济观察报;2007年

7 龙建华;当前文艺批评价值如何重建[N];文艺报;2008年

8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营造中医创新文化氛围莫走偏[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朱 洪;毛泽东为何在七大肯定陈独秀[N];北京日报;2005年

10 曾镇南;文艺批评工作者能力的构成问题[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兰;普列汉诺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郝瑞斌;普列汉诺夫宗教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6 侯依成;马克思哲学革命后的形而上学补写[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旭;真理还是权威[D];吉林大学;2008年

8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9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潘惠香;马克思的《提纲》在理解中的命运[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波;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张琳琳;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建敏;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寒;1917,俄国革命向何处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彭立鸿;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鹏;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鹏;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淑芳;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与鲁迅的文艺观[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4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64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