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
本文选题:陈寅恪 切入点:“格义” 出处:《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摘要】: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本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Abstract]:Chen Yinke had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way of Buddhism's annotating scriptures in "Hebenzi Notes" affected the wa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notated history, and insisted on saying it many times throughout its life, but it was not demonstrated. Chen Yuan's articl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n provide corroboration, and Chen Yinke's personal fate is also the reason why he is difficult to prov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子善;;再说毋忘求真 陶研资料中有待澄清的一些问题[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0年02期
2 李新峰;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朱薇;北平教授的抉择[J];北京党史;2004年01期
4 程二奇;;陈寅恪佚文偶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胡晓明;;深刻影响古代文献学的“以类相从”编撰思想——从《史记》“通古今之变”说起[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7期
6 陆远;;对花还忆去年人——以序跋作品考察陈寅恪的学术理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黄守愚;;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马艳辉;;魏晋南北朝史论的发展及其时代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陆远;;序跋:理解陈寅恪学术理路的一种向度[J];东方论坛;2008年03期
10 刘波;敦煌与阿姆河流派美术图案纹样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2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唐燮军;;两晋南北朝史体优劣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7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泽兵;谶纬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钰W,
本文编号:1681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81650.html